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

ID:15543815

大小:4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4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_第1页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_第2页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_第3页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_第4页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2、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3、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

4、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

5、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二、自然灾害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

6、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7、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

8、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等。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