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思考题2011-新

复习思考题2011-新

ID:15574329

大小:39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4

复习思考题2011-新_第1页
复习思考题2011-新_第2页
复习思考题2011-新_第3页
复习思考题2011-新_第4页
复习思考题2011-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复习思考题2011-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油气田开发基础》课内作业答案1、何谓盖层?盖层封闭油气的机理有几种,如何理解?答: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保护层。其封闭机理有三种:1)毛细管封闭:由于储集层和盖层之间岩石孔喉大小的差异,两者之间存在排替压力差。盖层通过压力差就会对储层中的油气起到封闭作用,称为盖层毛细管封闭作用。2)超压封闭:盖层中孔隙流体压力由于压实排液与沉积速度不平衡,在泥岩上下形成顶底板。受水热增压、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脱水、油气的生成等因素影响,盖层内部形成远大于静水压力的异常高压,从而对储层油气起封闭作用。3)烃浓度封闭:如果盖层具有一定生烃能

2、力,会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部油气向上扩散。2、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哪些?答:差异聚集作用是否充分取决于下列条件: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即要求具区域性的地层倾斜,储集层岩相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长运移;2)相连通的圈闭溢出点依次增高。-溢增高;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地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供应。-源充足;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静水、油气共同运。差异聚集规律包括:1)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可能形

3、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水。-分布规律;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的聚集天然气的圈闭;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的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油的有效圈闭。-有效性;3)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的油和气密度应小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的油和气。-密度分异;4)所形成的纯气藏、纯油藏、油气藏的数目,取决于供烃的充分程度、所供烃类性质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供储性质影响差异聚集的地质因素:1)在油气运移通道上有另外油气供给来源的支流时,则会打乱原来应有的油气分布规律。-支流;2)气

4、体在石油中的溶解作用,随物理条件(T、P)的改变而变化,它可以造成次生气顶,也可以导致原生气顶的消失,从而影响油气的分布规律。-次生气顶;3)后期地壳运动造成圈闭条件的改变,造成油气重新分配。-构造;4)区域水动力条件,主要指水压梯度的大小及水运动方向,也会影响油气分布规律。-水动力3、断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答:断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即具有封闭作用,又具有通道和破坏作用:1)封闭作用使油气在纵横向被封闭而不逸散,最终聚集成藏。封闭性影响因素取决于①断层性质、产状、②断裂带内的充填、③地层弹塑性、④油气氧化菌解状况⑤断层两侧岩性相对位置等。2)通道和

5、破坏作用:①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开启的断层可成为连接源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②油气藏形成后,开启的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4、试述油气富集(或大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答:1)充足的油气来源:源岩面积大厚度大,沉积有机质含量丰富;7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储互层式-生、储指状交叉-砂岩透镜体有利;当砂岩单层厚10~15m,生油层单层厚30~40m,二者略等厚互层时,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最有利于石油聚集;3)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时于油气区域性运移

6、时间是有效的;圈闭离烃源岩区域越近越有效;油(气)水界面倾角r<α(地层倾角)有效;4)必要的保存条件:在地壳运动弱、火山作用弱、水动力条件弱的环境下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5、油气运移的动力及模式?答:1)初次运移动力: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流体热增压、渗析作用、其它作用(构造应力,毛细管力,碳酸盐岩的固结和重结晶作用,扩散作用等)。2)初次运移模式:①未熟—低熟阶段正常压实排烃模式(条件:埋深不大,油气数量少,孔隙水多,渗透率高;相态:游离相+水溶相;动力:压实作用;途径:源岩孔隙;②成熟—过成熟阶段异常压力排烃模式(条件:埋深大,油气

7、数量多,孔隙水少,物性差;相态:游离态为主,部分呈水溶相或互溶相;动力:欠压实作用等;途径:孔隙和微裂缝。)③轻烃扩散辅助运移模式(条件:气态烃,具较强的扩散能力;相态:游离分子;动力:浓度差扩散;途径:源岩孔隙;)。3)二次运移动力:浮力、毛细管力、水动力、构造运动力等;4)二次运移模式(条件:孔隙大、渗透率高、阻力小、水多、温度、压力、盐度低;相态:游离相、气可呈水溶相;动力:浮力-水动力-毛细管力-构造力等;通道:孔隙、裂缝、不整合面及断层;方向:沿阻力小的方向,由凹陷向隆起,中心向边缘;距离:可长可短,陆相50~80km)。6、简述油层对比依据和步骤?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