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

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

ID:15602035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4

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_第1页
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_第2页
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_第3页
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_第4页
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摘 要: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学生自信心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施成功教育和树立适当榜样等五项培养策略。 关键词:自信心;中学生;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已广泛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制约作用。它是智慧活动的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是人类智力发挥与否及其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

2、成功有很大影响。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信心。[1]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个体的心理和行为。[2]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一方面面临生理上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还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此时,一旦遇到挫折,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自信心危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全面发展。目前,国外对自信心的研究正不断深入,而国内对这方面的探讨却较少,且很多为经验描述

3、,缺乏理论指导。[3]因此,从理论角度探讨自信心的培养对加强学校教育,优化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及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中学生自信心的特征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学业任务,社会经验较为缺乏,所以,他们的自信心往往与内部心理状态紧密联系。一个自信的中学生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正确的自我评价。自信的中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不自命不凡,也不自我贬低,也就是说,既不自负,也不自卑。  第二,完全的自我接纳。自信的中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外界评价结

4、果全部接纳,无论评价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自信的学生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也不夸大自己的优点。他们能理智地、辩证地对待自己。第三,良好的社会适应。自信的中学生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能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即使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他们也会有较强的安全感,能通过自我调整,很快适应周围的环境。二、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5(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班杜拉(Bandura,1977)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

5、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4](P99~102)如果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和较好完成某一次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就是低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5]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基础上。 1.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对于

6、那些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人而言,偶尔的失败并不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如看到和自己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通过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就会增强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自信心。班杜拉认为,当个体观察到那些与自己水平接近者的成功行为时,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加个体的自信心;相反,当个体观察到那些与自己水平接近者的失败行为,尤其是观察到那些付出了很大努力后的失败行为时,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导致自信心降低。  3.言语说服或暗示。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激励、心理暗示或自我

7、规劝等也可能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个体提高自信心。但言语说服或暗示需要一定的个体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才会有显著的效果,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对中学生来说,父母、教师是言行说服或暗示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他们能对中学生的自信心产生直接的影响。  4.情绪唤起。正向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向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比如,愉快、乐观等情绪容易增强中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判断;紧张、焦虑等情绪容易降低中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那些活泼、开朗、积极主动、善于交往的中学生一般来说更富有自信心或者说更

8、容易获得自信心。而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善与人交往的中学生,一般自信心水平较低或者说不容易获得自信心。另外,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自信心的维持。 (二)归因模式。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attribuation)。[6](P333)维纳(Weiner,1971)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外部三个维度分析归因问题,如下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