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

ID:15649658

大小:1.13 MB

页数:333页

时间:2018-08-04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1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2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3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4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5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6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7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8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9页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北大《中国哲学史》讲稿杨立华,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年约三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魏晋哲学》等多门课程,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这门全校通选课最为著名。以下语录,全部摘自杨立华2004年下半年《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课的课堂,绝无增删。以此语录,或可见一家之风骨。    1、以上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生平。请不要用各种浅薄、丑陋的心态去竭力丑化孔子,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做只能显示你自己的内心有多肮脏。否定圣人的存在只是内心软弱无力的表现。    2、我这个人非常随和,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某些人想尽一切办法侮辱孔子。有一个朋友和我交往七八年,仅仅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用轻蔑的语气侮

2、辱孔子,我就因此和他绝交了。    3、这期《读书》杂志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一篇关于民工创作诗歌的文章还可看,对比一下就知道,当今所谓学院派诗歌有多苍白无力。附带说一句,凡是登了我文章的《读书》杂志都不可看。    4、庄子去世之前,对学生们说:你们把我扔在野外,我以日月为棺椁,星辰为灯饰——你们看看,庄子就是这样随时可以迅速沉浸在自己那套狂想之中自娱自乐。    5、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应该不会再去读余杰的书了吧?王小波的书也最好不读。王小波讲来讲去不就讲了个"性解放"吗?前几天我看报纸,看到李银河率先主张在全国推广男女同厕,我都快崩溃了。    6、早在三年前我就说过,现代

3、社会"人性解放"的最终结果是人的缺席和性的解放。    7、现在流行歌曲里面最常见的词是什么?"我"。其次呢?"爱"。稍微少一点的是"你"。"我爱你",多么简单、多么直来直去的逻辑关系啊。我小的时候,情歌都是要先把对对方的感情附着在某个物体上,比如"池塘边柳树下",然后才敢释放出来。现在不同了,直接释放。    8、纳粹对欧洲最大的破坏,是逼死了欧洲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本雅明。【第二课】上一堂课我没有讲完。其实我是想通过北岛的诗,以及在我看来北岛的诗歌中的终极实体,也就是“乡愁”,来指出汉语性的意义,汉语性对我们每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生存者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实际上可以

4、这么来看,就是说……有一位诗歌批评家讲过,诗歌就是诗歌翻译中剩下的那部分,或者说,诗歌的本质就是在翻译中不可传达的那部分,而这一部分正是汉语的实质。比如说,如果我们有机会去看西方人对李白杜甫的翻译的话,那个翻译完全没法读。正因为汉语中最精髓的东西是无法传达的东西。那么这些无法传达过去的东西里,汉语性的实质里,第一点我觉得包含了一种特定的伦理态度。这种伦理态度跟其他的伦理态度之不同在于,它体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那么这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对于今天世界的意义,就意味着中国可能始终是一条独特的道路,无论它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走向现代化,走向近代化,都将意味着一条截然不同的文化道路,截然

5、不同的政治道路。这一点从上个世纪初的种种努力中我们就能看到。哪怕是最为简单的对比中都能看到。比方说我上堂课谈到过的梁漱溟,他以那么简单的方式来对比中国和西方,说中国是主客一体,西方是主客二分的。以这样的简单的方式来把中国和所谓的西方对比起来,其实质在于,在几乎所有的人的心目中,汉语性文化、汉语性思想都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一点已经渐渐为许多西方的研究者所看到……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朋友传给我,是现在在清华任教的一个英国人为一个公司写的中国的报告。这个报告的题目叫《北京共识》。这个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是不同的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的事情。《北京共识》为许多后发展国家都提供了

6、一个样板,甚至包括给巴西和印度都供了样板。那么北京共识的实质……之所以北京共识能形成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条独特的影响世界的方式,其根源恰在于中国文化的实质。而这一文化的实质在我的表达里,就表达为汉语性。在我的课上我会逐渐地把汉语性这个问题充分地展开。上一节课里我反复地用一个概念,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在强调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面前,个体的不利,就是无论你如何挣扎,都会陷入绝对精神的狡诈。所谓绝对精神的狡诈就是说,那些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那些历史上有超强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的人物,他在达到他的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的过程中,恰恰使自己成为了绝对精神或者说世界精神的工

7、具。黑格尔有一次看到拿破仑骑着马从街头走过,他跟他朋友讲:“瞧,那个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我这里强调的,同时我在上一堂课讲过,汉语性文化……我们很多人,包括上个世纪初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包括上个世纪初为中国文化寻找主体性的努力,这个努力都是汉语性文明,或者说汉民族的历史精神,它自身的一种欲求,经由一些个体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表达里我们可以看到我把汉民族的精神和汉语性思想、汉语性文化作为比每一个个体更具主体性更具能动性的一种主体的存在样式。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跟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之间的关系。似乎我所强调的汉语性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