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ID:15681099

大小:4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4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_第1页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_第2页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_第3页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张幼惠高二(6)班一、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第三单元是一个“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二、目标分析 1.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理出《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明白作者所阐述的道理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次,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他们用同样的

2、字说出了不同样的话: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这三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朱先生的《咬文嚼字》。过渡:朱先生为何许人也呢?二、作者介绍(基本概况

3、,安徽桐城,代表作,座右铭,三此主义)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过渡:要咬

4、文嚼字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咬文嚼字。三、文本赏析(一)解题——什么是咬文嚼字1.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2. 作者眼中的“咬文嚼字”却不是这样的,作者做了重新的界定,那什么是咬文嚼字呢?请用文中的话来解释,揭晓答案。但是在文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 P41第三段)过渡:这便是作者所理解的咬

5、文嚼字,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呢?一件事在追究为什么的时肯定会有他的道理,正如作者在总结文章时所说,“以上只是随便举了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那作者举了哪些例子,阐述了哪些道理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所举例子,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他们所阐述的道理。(二)朱先生“咬文嚼字”实例、分析——为什么咬文嚼字1.郭老改句式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水浒传》谩骂性的话语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6、…《红楼梦》谩骂性的话语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好小子!“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由此,郭沫若更改另一文的句子: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提问: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小结:(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

7、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句式不同,情感不同。2. 王若虚改《史记》原: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2、改动

8、前后有什么变化?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