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

《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

ID:15691247

大小:3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4

《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_第1页
《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_第2页
《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_第3页
《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_第4页
《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论语》"民无信不立"补释.景凯旋我们对于儒家经典的阐释,总不免受到当下语境和各自思想意识的影响,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如果这阐释是服务于权力,此在西汉叫经世致用,在今天则谓之宣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便是这样一个思想教育读物.她对《论语》的解释,与文献原意有多少关系,并不是最重要的,对此原也不必过于认真,但她将《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一语释作"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认为人民的死亡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人民没有信仰,却包含着一种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曲解,故不可不辨.需要说明的是,徐复

2、观先生多年前曾有专文《释(论语)"民无信不立"》考论此段话,便是针对此类阐释而发,本文也只是在徐文的基础上,稍作补释,以见太阳底下本无新东西."民无信不立"一语见于《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民信之"可知,"信"在这里只能作信任解,皇本"民信"上有"令"字,为"令民信之",其意尤明.故按照文字逻辑,后面的"民无信不立",显然是就执政者而言,意谓人民如果不

3、信任执政者,则国政不立.皇本"无信"作"不信",亦可证.对此,宋以前注家皆无异议.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日:"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郑康成注则曰:"言人所特急者,食54也.自古皆有死,必不得已,食又可去也.民无信不立,言民所最急者,信也."徐复观先生于此认为,孔注是就统治者自身说的,意指"统治者宁可自己饿死而不可失信于民",而郑注却是就人民本身说的,意指"人民宁可饿死而不可无信".此处的"信"不是指一种德性品位,而是指政治上的一种条件,"这种信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对人民提出的要求",故统

4、治者宁死也不可失信于民,最能得孔子的原意,徐文并引宋王若虚《论语辨惑》中"夫民信之者,为民所信也.民无信者,不为民信也"的解释,以证成其说.根据《论语》本文及古疏,徐复观先生认为"民无信不立"是就执政者而言,这应当没有疑义.但徐先生的解释也有误,首先,郑注也完全可以理解为,人民最重视的是执政者的诚信.用今天的话说,这种诚信就是指公信力.此与孔安国的注释并没有多大歧异,可以看作是对孔注的一个补充理由.其次,"自古皆有死"当指民而言,解作"统治者宁可自己饿死"恐非.皇疏日:"孑L子既云去食,又恐子贡致嫌,故更此为解之也.

5、言人若不食,乃必致死.虽然,自古迄今,虽复食亦未有一人不死者,是食与不食俱是有死也.而自古迄今,未有一国无信而国安立者,今推其二事,有死自古而有,无信国立自古而无,今宁从其有者,故我云去食也."这正是强调对于执政者来说,获得人民的信任远比使其丰衣足食更为重要.人民缺衣少粮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民对统治者失去信任,因为按照先秦儒家的观念,"民无信不立"即意味着可以发生顺天应人的汤武革命.不过,徐先生由此指出,先秦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所立标准有所不同,凡在政治上提出要求,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即对统治者与人民不作同样要求

6、,对人民是养重于教.汉以后这一政治思想方隐没不彰,确乎符合儒家发展演化的实际,亦为理解先秦儒家思想之关键.要言之,先秦儒家讲究尊卑等级,但并不主张君权专制.至于强调思想统一,建立共同信念,使人民沦为国家的附属,乃是先秦法家以及汉以后儒家的主张.在对这段话的解释上,就是将"信"解作是就人民而说的.如朱熹《论语集注》这样阐释: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朱注虽然语有折中,然其主要意思是对被统治者提出要求,认为孔子是要求人民宁死不失信于

7、统治者.此种阐释,自是出于宋儒强调个体人格修养,而又有所发挥,然终不免流于牵强.朱熹可能也知道这种阐释难以圆满,遂进一步申云:"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从先验的道德出发,一下子就将人情(信在国的治人)改换成了民德(信在民的修己)的命题.这一逻辑上的问题,前人早已有所发现.元陈氏《四书辨疑>>tip驳云:"一章中两信字本是一意,注文解民信之矣则云民信于我,此以信为国家之信也.解民无信不立,

8、则云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此却说信为民之信,立亦民之自立也.又日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前一句信在国,后一句信在民."指出朱注的问题在于"信字交互无定",确是谠论.现代着名学者钱穆先生进一步从正名复礼的角度去把握"信",同样强调孑L子此语系对民德而言,其《论语新解》申说道:民无信必死,然无信则群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