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

ID:15757476

大小:141.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8-05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_第1页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_第2页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_第3页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_第4页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修订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岳麓版-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最新修订全册知识框架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分布: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农业的起源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工具材料:石、木、骨器青铜器铁器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耕作工具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耕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细水利设施的完善

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作水利知识:《河防一览》明代潘季训编著的水利专著农业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产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模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因私有土地出现式产生:春秋时期的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成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statusofbusroutemap(3)publictransithubstationYibinexistingbus623,10m~13mvehiclelength

3、,standardunitconversionfactorof1.3,atotalof810.Owns12.3millionpeople(populationexcludingSouthstream,LiZhuangpopulations),andmeetregulatoryrequirements.Current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majorpassengerhubs23(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形成:商周时期阡陌纵横,成“井”字型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4、井田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有使用权,无占有权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大量公田抛荒古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时间:战国时期的“公田”、“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土私有制确立原因齐国、鲁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私有制多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汉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兼并发展趋势宋初:不抑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国家对策:均

5、田制、限田制、屯田制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集中,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战国:产生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日益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statusofbusroutemap(3)publictransithubstationYibinexistingbus623,10m~13mvehiclelength,standardunitconversionfactorof1.3,atotalof810.Owns12.3millionpeople(population

6、excludingSouthstream,LiZhuangpopulations),andmeetregulatoryrequirements.Current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majorpassengerhubs23(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汉代经济分布: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司马迁划分)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形成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区域经济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

7、或半农半牧区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区域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游牧业为主全国经济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原因:主要是战乱方向:周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永嘉东渡)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经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