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

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

ID:15785297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5

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_第1页
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_第2页
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_第3页
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_第4页
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余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欲望的否定与传统的回归——《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对读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联系方式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黎杨全指导老师职称讲师填表日期2011/11/27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一年9一、基本情况题目欲望的否定与传统的回归——《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对读选题来源1、学生科研立项2、学生自拟3、教师拟定学生选择课题类型1、理论性2、应用型二、选题依据1、本课题研究的实际和理论意义:余华从20世纪80年代带着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开始,就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个人感

2、觉及所开拓出来的与传统不同的艺术天地而成为一位再也无法令人忽视的新生代作家。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而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这两部小说与余华之前的小说风格截然不同,似乎完全没有了以前的先锋姿态,标志着余华新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成熟。这两部小说历来都是研究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研究的重点篇目,我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两部作品,更深刻的理解余华的小说。92、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现状:国内:国内研究余华小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他作品

3、中苦难死亡人性暴力等主题的研究;二是对他作品整体风格的研究;三是对他文本叙事策略的研究。在各类研究中又存在着诸多分歧,例如在对他作品苦难主题的阐释中有持肯定观点的,这种观点认为对待生命的苦难应该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并对小人物卑微的活着给予肯定和同情;另外还有持否定观点的,认为小人物的活着仅仅停留在生存层次上,忍受苦难是为了吃饱,可吃饱之后又怎样呢?此外在对余华创作的整体风格上,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围绕着,“先锋”这一概念来进行研究,一方观点认为余华在创作中由“先锋”开始回归传统;一方观点认为余华并没有更改自己的一贯风格,仍然在执着地进

4、行着先锋的探索。而有关《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研究则主要是对两部小说分别进行文本内容,叙事手法以及艺术特色的研究,也有少数将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的,但是主要集中在两部小说的叙事策略的研究上,还有的是将两部小说分别与外国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的,而更多的是将两部小说放入转型研究论题中进行分析。国外:由于本人资料有限,无法获得国外的研究资料,在此就不详说。93、已有的基础:详读了两部小说,并扩充阅读了余华的其他小说。查找并阅读了大量与两部小说和余华创作转型的有关的资料研究。将这些资料分类整合以方便论文写作。94、主要参考文献(至少20部

5、以上,而且必须规范化填写):[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王斌,赵小鸣.余华的隐蔽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1988,(4).[4]陈思和.余华小说与世纪末意识———致友人书[J].作家,1992,(5).[5]翟业军.风中那首歌久久不散——《许三观卖血记》精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史莉娟,刘琳.在裂变与沉沦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6、7]余华.我的真实[J].人民文学,1989,(3).[8]张英.写出真正的中国人——余华访谈录[J].北京文学,1999,(10).[9]余华.我的文学道路[J].当代作家评论,2002,(4).[10]陈思和,李振声等.余华:中国小说的先锋性究竟能走多远?[J].作家,1994,(4).[11]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12]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0,(1).[13]陈思和等.余华:有“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J].文艺争鸣,

7、2000,(1).[14]王鸿卿.《兄弟》:余华的新面目[J].艺术广角,2006,(2).[15]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J].钟山,2002,(1).[16]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1984-1988)[J].当代作家评论,1989,(2).[17]彭爱华.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6,(04).[18]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体演变[J].南方文坛,2001,(4).[19]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

8、2004,(6).[20]于勇成,王首历.花落,水流红——2008年余华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1]张崇员,吴淑芳.20年来余华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