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ID:15810320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5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_第1页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_第2页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_第3页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_第4页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例句:太尉苟

2、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例句: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3、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

4、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例句: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6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5、例句: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根据(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

6、用”等。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对》——把例句: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把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例句: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例句: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3、用作动词,可译

7、作“认为”。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例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例句: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

8、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2、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例句: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