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

ID:15829291

大小:8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5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_第1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_第2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_第3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_第4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一、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征,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通过读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3、通过评价季风气候的利弊,树立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观念,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难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及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四、学生学法: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

2、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本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本地气候有什么影响。【新授过程】(一)、要求学生熟读课本,同桌讨论、分析回答: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特点等。引导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完成表格源地风向特点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风暖、湿冬季风西伯利亚偏北风干、寒(二)、读“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地形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冬夏季风”图分析、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所经过的山脉,并标识在图中的适当位置。。(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3、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4)利用课件演示动画“锋面雨的形成”,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短文“锋面雨”。(学生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订正)(三)提问:我国季风形成的原因及特征;(四)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六、板书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季风概述定义:是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1)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1)冬夏季风: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

4、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2)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干旱少雨是由于暖空气过强,今年的洪涝多雨是由于暖空气较弱,雨带滞留南方。(3)季风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气候。(二)、我国显著的季风气候1、成因: 中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特别是热力作用的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热低压,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

5、低压中心。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的变化,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这一变化就形成了中国的季风气候。2、冬季风大陆上的冷高压于9月形成,中心位于蒙古。由此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最先到达中国北方,很快就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教师讲解】冬季风随季节变化而逐月加强,1月最强盛,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16℃,有时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岛亦可降温8℃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伴有毛毛细雨。冬季风强盛时可吹到澳大利亚北部,亦即冬季风的最南界限。南北半球冷暖空气经常混合于此辐合带或热带辐合带,这时从亚洲大陆吹来的冬季风在西太平洋上与

6、北太平洋由副热带高压吹来的凉湿气流相遇后形成一条南北向的辐合线,在这些辐合带上降水量较丰沛。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3000米以下),中国西南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在北部多大风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锋,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3、夏季风4、5月亚洲大陆升温迅速,形成热低压,其中心位于青藏高原西边。而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以东南或南季风形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带,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而多雷阵雨。影响中国的夏季风来自3个源地:(1)第

7、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西南及华南地区;(2)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赤道经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与第1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成赤道辐合带;(3)第3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们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及内蒙古的北部,亦即为中国夏季风的北界,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带来了充沛的降水。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