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

ID:15876697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6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_第1页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_第2页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_第3页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形势下,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支撑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持续下去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与新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联网的优势,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趣味化、社会化势在必行。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怎样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如何使整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环境中重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笔者通过实践有以下记点看法:

2、一、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什么是主体作用,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主体作用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学生的自觉、自主、创造性的学习目的。以学生为本,是指教师的引导完完全全建立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学会一点儿数学知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想”懂,而不是只靠“听”老师“讲”懂的。学习毕竟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地学习,被动地听讲至多只能“记住”,而单靠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住是无法掌握数学的。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会

3、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一)创设情景“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例1、在平面几何起始课上,组织学生观察“一辆在公路上的自行车中有哪些图形?”从而得出“几何学研究的图形就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然后把自行车的轮子变换颜色、改变大小,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圆哪些性质一样、哪些不一样?”继而得出“几何学是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几何性质而不考虑颜色、材料、重量等物

4、理性质。”随后还可显示自行车行进时“车轮”上一点、“脚蹬”上一点或“车把”上一点留下的轨迹及“车条”留下的轨迹,说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就这样,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把学生引入了平面几何的门槛,同时使他们感到几何就在他们身边。例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能作且只能作一个圆”一课中,通过计算机演示可让学生很容易看到“过平面上一点可作无数个圆”、“过平面上两点可作无数个圆”,再利用“追踪点”的功能,就可进而使学生看到“圆心是在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垂线上”。在让学生思考“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能作一个圆”中三点必须“不在一条直线

5、上”时,可用鼠标拖动逐渐使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动态的圆在不断增大,最终变为一条直线。这个动态的图形给学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在一条直线上”也深深的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将学生的亲身实践(观察)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加工、整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热情(指学习热情)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是教与学的双赢。(二)数学实验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教师把更多的思考

6、任务交给学生,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像“研究者”那样,去实验、去观察、去猜想、去验证……。例1、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我尝试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相似形”从教室(黑板)移到计算机房,每2个学生面对一台计算机,通过2人合力测量、计算、观察、归纳、“辩论”,最终自己得出“结论”,这种“结论”无论对与错,他们从中得到的都是深刻的、科学的真知。例2、在二次函数图像性质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改变系数a、b、c的大小,去探索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过去,“平移”受教学手段的限制无法表现,即使用投影可以表现,但效果

7、往往也不尽如人意。现在有了计算机,学生自己边动手边观察,图像真的在屏幕上平移起来了,生动形象,很快就归纳出了平移的规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数学实验提供了超越时空限制,把抽象的静态概念,形象化、直观化、乃至艺术化。它直接把感性和理性通过实践融为一体,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全脑思维的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也将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务本求实、严谨态度的形成。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协作精神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合作在

8、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二十一世纪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协作可以有小组协作确定主题,分组合作,协作收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