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ID:15907699

大小:2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6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_第1页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_第2页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_第3页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_第4页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2003年7月学术交流总第112期第7期AcademicExchangeJtt1..2003SefialNo.112No.7"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张晔,王丽丽2(1.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工程大学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托尼?莫里森在使她成名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白人文化浸染.而发生心灵扭曲,因此渴求上帝赐给她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小

2、说从白人,黑人与小女孩的父母及小女孩自身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视角,揭示小女孩遭受歧视,被人忽视而成为不具有同等人格的人之境遇的文化根源,阐示了她成为这些人眼中"盲点"的原因.【关键词]盲点;文化浸染;蓝眼睛;心灵扭曲[中图分类号]1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o03107—0153—031970年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nleBluestEye)问世,这部使之成名的处女作为她今后的全部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作为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创造一种黑人女性文

3、学.身为黑人和女性,托尼?莫里森决心要进入那些非黑人,非女性者所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阔领域,用自己的文学创造对黑人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关照与关怀.《最蓝的眼睛>取材于莫里森跟儿时一个朋友的谈话,她的这位儿时的朋友希望得到一双白人的眼睛,这表明了她对自己黑人种族身份的歧视.莫里森借助于自己非凡的想像力把这次谈话的内容扩展成一个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塑造了在文学中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未曾认真对待的人物——那些处在以白人为主流社会边缘的黑人小女孩.它描写了正统白人文化价

4、值观对黑人儿童心灵的扭曲和毒害,揭露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的迷失,凸现了黑人民族只有不失去自己民族的根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获得真正的民族平等与解放这一主题.《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194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小镇上,一位1l岁的又黑又丑,无人理睬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Peeola)企盼有一双漂亮眼睛的故事及她在这一年四季中的遭遇.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莫里森以一个更小的,仅有9岁的黑人小女孩克劳蒂亚?迈克迪的天真口吻讲述佩科拉的不幸,用这个

5、小女孩纯真的眼睛去观察,评论发生在佩科拉身上的事情,更增加了小说浓重的悲剧色彩.小说分为"秋,冬,春,夏"四篇,没有遵循从播种到收获的自然周期.每篇的首章均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克劳蒂亚对该季节的回忆为开端,每篇的第三章则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秋天,万物成熟,硕果累累的季节.小说中的小主人公佩科拉第一次月经来潮,这预示着她发育成熟,渴望得到爱与幸福.然而在这只看重"蓝眼睛"的社会里,她遭到男同学的围攻,周围人的讥讽.冬天,最寒冷严酷的季节,她[收稿日期]2oo3—03—12【作者简介】张哗(1955一),女,黑龙江哈

6、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女性文学,翻译学研究.?153?被父母乱打,被白人当面辱骂,体验了人世间的冷酷.春天,生机盎然,是爱情萌动的季节,而小说中的春天却是对佩科拉生命的摧残与扼杀.她自己亲生父亲醉酒后强奸了她,以此扼杀了她精神生命.夏天,她早产生下一个死婴,而后精神失常,坠入疯狂状态.混沌之中,只有那双企盼得到的蓝眼睛与她形影相吊.佩科拉把这一切归咎于自己是个丑陋的黑女孩,于是她开始向上帝祈祷,盼望她生出一双像白人那样碧蓝的眼睛.她相信,有了这双最蓝的眼睛,在家里父母就不再会粗暴待

7、她,从此拥有家庭温暖;在学校里,老师不再歧视她,同学不再奚落她,从此获得关爱;在社会中,周围的人不再对她冷漠,从此感受平等与自尊.莫里森用四季来命名小说的四个部分,并在这以永恒自然为主体的小说框架中,分析佩科拉悲剧的演变过程,凸现了这个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小说的题目《最蓝的眼睛》暗示了黑人如何看待白人的世界,认识自我的结构方式.正如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所指出的:"人类间的关系是围绕着'看'这一过程经历的.身份构建和个性融合的过程包含了主动与被动这一矛盾关系的循环,包含可见与不可见的

8、转换平衡.人试图以另一个人的视角来定义自己,只有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在另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到自己,才能在他人眼睛里赋予自己身份,只有相互存在的认可才能产生健康的视觉平衡."n]在白人主宰的社会中,黑人没有任何地位,极易被人忽视.对于黑人的遭遇,白人社会视而不见,仿佛看不见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存在,黑人是白人眼中的一个盲点.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提供了由于性别和种族歧视导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