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

[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

ID:15931872

大小:58.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08-06

[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_第1页
[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_第2页
[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_第3页
[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_第4页
[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它东南借锡山,“今且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无论在环翠楼、鹤步滩、六角石亭,举目所极,龙光塔影,总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亩的寄畅园,收纳了惠山、锡山,使景观延伸的很远,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清屠隆说寄畅园:“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

2、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古代的实践和理论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

3、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借景种类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借景方法

4、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借景内容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

5、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借景实例颐和园“湖山真意”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

6、,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造园之理水手法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而如何理水,尚有许多具体手法值得一说。

7、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水面如何做得有汪洋之感?水面大固然能有大水面之感;然而私家园林,地不过数亩,如何能生汪洋之感?这还须用手法、意境。首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所谓“小中见大”,尺度问题是很关键的。水边之建筑或山石,体量不宜太大,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感。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下的水塘,看起来似一勺之水,其实它要比苏州留园中的大水池还大呢!这就是对比,就是尺度问题。反之,若水面确实甚小,也不要强求,干脆做“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所谓不尽之意,就是将水面分成小块、狭带,曲曲折折,时隐

8、时现,也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