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

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

ID:15992315

大小:215.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8-07

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_第1页
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_第2页
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_第3页
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_第4页
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苗家坝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白龙江苗家坝水电站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1.工程规模和测区概况白龙江苗家坝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文县境内,距下游已建成的碧口水电站31.5km。苗家坝水电站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发电。预可研初拟的低坝方案正常蓄水位为800m,共安装三台90MW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70MW,设计年发电量9.3亿kW·h,水库总库容2.5亿m3。工程规模属二等大(2)型。枢纽由拦河砼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14m,趾板置于覆盖层上)、左岸排沙泄洪洞与导流洞采用“龙抬头”形式结合的溢洪洞、引水发电系统及岸边式厂房等组成。苗家坝水电站

2、工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2′、北纬32°54′,工程范围内现有一条简易公路沿白龙江左岸可以到达施工区,白龙江右岸只有人行小路可以通行,整个工程施工区内没有交通桥,总体交通极为不便。2.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精度指标2.1控制网测量的作业依据根据苗家坝水电站的地形、地貌和主要水工建筑物的各种特征(坝体类型、建材类别);根据《关于苗家坝水电站变形网及水准网设计有关要求的通知》,依据以下水电测量规程规范进行作业:《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2.2控制网点的精度指标根据苗家坝水电站的整体规模,以及其地形情况和施工控制网需控制的范围,为保证该工程枢纽施工的整体精度,依据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拟定该控制网的精度指标见表一。拟定的控制网精度指标表一类别等级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每公里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每公里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备注平面控制网专用三级±5.0mm相对起始

4、点高程控制网II等±1.0mm±2.0mm3平面控制网3.1平面控制网的选点平面控制网点布设的位置和密度依据能够满足该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需要,并顾及所构成的网形应有足够的几何强度,宜采用边角网一次布设,网中图形不宜过于复杂,但应具有足够的多于观测条件,网边倾角要小,并高出地面或障碍物1.5m以上,并结合该电站工程施工区的地形地貌,在室内图上技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踏勘比较,最终选定点位。所选点位既要考虑到地基的稳定性,又要便于埋石和施工测量工作的实施,且能长期保存、使用。3.2平面控制网点的造埋根

5、据国家《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中有关平面控制网点观测墩建造规格和埋设深度的规定,结合各点位处的地质条件及当地的气候情况,在参考国内同类型观测墩建造规格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以下埋设规格,详见附图2《施工测量控制网平面桩点结构图》。2对于平面控制网点,要求有较高的稳定性,按照覆盖层的情况,决定地基处理深度。有基岩露头的点位,在建造时应挖去表面风化的松动碎石,基座平台高度可适当调整。必要时,先采用钢筋锚固岩基,在此基础上浇筑混凝土观测墩。观测墩顶面安置强制对中盘,为保证仪器和觇标的置中精度达到0.1mm,应将其

6、安置水平,强制对中盘平面的倾斜度应小于4′。因而在观测墩浇筑时,应待混凝土凝固到适当时再安置强制对中盘,并用管水准气泡反复检查调整。3.3平面控制网的概况平面控制网的布设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全网由12点组成,详见附图1《白龙江苗家坝水电站施工测量控制网布置图》。平面控制网点编号规则为:点号前冠以字母“MS”,其中“M”表示苗家坝,“S”表示施工网的意思。平面控制网网形多由大地四边形、中点多边形相互交织组成,河道左岸坝址区至导流洞出口段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只布设了2点,将来对导流洞、下游围堰等水工建筑物

7、的施工放样工作可使用右岸的控制点。控制网中最大边长1206米,最短边长132米,平均边长521米。4平面控制网的优化设计4.1平面控制网的优化原则平面控制网进行优化的目的,是在控制网点具有充分图形结构的前提下,选择观测仪器和方案,选用较经济的观测工作量,确保点位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并具有充分的可靠性。由于平面控制网的点位在图上和实地选点时已充分考虑了其用途,即点位已做了实地优化考虑,不宜对其点位做较大幅度的变动。而且拟投入使用的仪器是TC2003高精度全站仪,其测距精度为1mm+1ppm,测角精度为0.5

8、〞,即观测精度已确定。只能做观测量——图形结构的优化,即I类优化。24.2平面控制网点的概略坐标拟定的平面控制网点的概略坐标,见表二。表二点名等级X(m)Y(m)H(m)备注MS013642047.81502148.16739.5MS023641725.25502014.84721.9MS033641506.90502094.16762.1MS043641610.53501948.01735.6MS053641377.40502343.5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