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

ID:1599942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2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_第1页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_第2页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_第3页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_第4页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_第5页
资源描述: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

2、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二)证候诊断1.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苔:舌尖边红苔黄。脉象:脉弦或数。2.痰浊上扰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胸闷、呕吐痰涎、纳少、恶心、脘腹痞满,多寐、神疲、头痛。舌淡,苔白腻。脉象:濡滑。3.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懒言、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秘或便溏。舌苔:舌淡,苔薄白。脉象:脉细弱。4.气虚血瘀证:眩晕。头痛如刺、气短、乏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舌苔: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象:脉细涩。5.肾精

3、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形寒肢冷、记忆力减退。舌苔: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象:脉细数或脉沉细弱。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年龄>6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7(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1.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

4、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2.痰湿上扰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3.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补气健脾;地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5.肾精不足证: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代表方: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常用药:熟地滋肾益

5、精;山萸肉养肝滋肾;山药补脾滋肾;枸杞补肾益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阳、温里祛寒;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健腰膝;当归养血活血。中成药:通脑丸:20粒,3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化痰通窍。适用气虚血瘀夹痰者。步长脑心通:4粒,3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银杏叶片:1片,3次/日,口服。功能:改善脑循环。7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6-8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金匮肾气丸、金水宝胶囊:功能温补

6、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6-8粒,金水宝胶囊每次3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益气养阴扶正类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参芪扶正注射液:扶正固本,益气活血。2.活血化瘀类: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舒血宁、血必净:活血通络。(三)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阴虚阳亢证:治法:取肝、胆两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痰浊上扰证: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气血亏虚证:  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处方:百会、气海、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7、针用补法,加灸。气虚血瘀证:治法:以肝经、胆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肾精不足证: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处方:太溪、悬钟、三阴交、百会、肾俞。2.拔罐辩证取穴3.推拿按摩辩证辨病使用手法。4.激光疗法取穴以风池为主,并可以进行形状神经节照射。7(四)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血供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