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

ID:16069688

大小:6.44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8-07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_第1页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_第2页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_第3页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_第4页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别及作用青铜饪食器青铜酒器青铜盥水器青铜乐器青铜杂器青铜兵器鼎甗鬲簋盨簠敦豆铺盂青铜饪食器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园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档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逝,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

2、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通耳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形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

3、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毛公鼎(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

4、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

5、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291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颈部饰有三组变变体龙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

6、饰以宽阔的波曲纹(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鬲(lì)古代炊器。《尔雅*释器》谓鼎“款足谓之鬲”,《汉书*郊祀志

7、》谓鼎“空足曰鬲”。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空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形状—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或四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时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扉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四足鬲所属年代:商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通高23.5cm,口径21cm。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