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

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

ID:16112206

大小:48.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8

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_第1页
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_第2页
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_第3页
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_第4页
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摘要]国古代诗学在其结构形态、批评对象、诗学理念及审美追求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古代诗学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纽结,因此整个韩国古代诗学中流溢着无法抹却的中国情结。虽然二者存在着众多相似、相类之处,但韩国古代诗学绝非中国古代诗学的简单移植与翻版。韩国古代诗学接受中国古代诗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进行“主体间性”批评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一种主体的分有、共享或一种共同创造的关系。[关键词]韩国古代诗学;中国古代诗学;中国情结;主体间性朝鲜朝中期的诗学家洪万宗在其《旬五志》中,概观韩国古代文学的文脉历程时曾经说到:我国自殷太师歌《麦秀》

2、以来,世幕华风。文学之士前后相望······北学中原,得师友渊源之学;既东还,延引诸生,奖论成就······至我朝,文章日振,比肩接武,视罗、丽而尤盛,亦不可一、二计也······近世东溟郑公立帜词擅,振耀一代,西汉之文,盛唐之诗,于斯复见。〔1〕《麦秀》是韩国古代最早发生的文学文本之一,从那时起,韩国古代诗人就“世慕华风”。自高句丽、新罗至高丽的数百年间,“文学之士前后相望”,皆“北学中原,得师友渊源之学”,并传之于后辈。到了朝鲜朝时期,文学之士更是“比肩接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尤胜前朝。即便是在其“近世”的诗歌创作中,仍可欣赏到“西汉之文”与“盛唐之诗”韩国古代

3、诗学的中国情结[摘要]国古代诗学在其结构形态、批评对象、诗学理念及审美追求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古代诗学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纽结,因此整个韩国古代诗学中流溢着无法抹却的中国情结。虽然二者存在着众多相似、相类之处,但韩国古代诗学绝非中国古代诗学的简单移植与翻版。韩国古代诗学接受中国古代诗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进行“主体间性”批评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一种主体的分有、共享或一种共同创造的关系。[关键词]韩国古代诗学;中国古代诗学;中国情结;主体间性朝鲜朝中期的诗学家洪万宗在其《旬五志》中,概观韩国古代文学的文脉历程时曾经说到:我国自殷太师歌《麦秀》以来,世

4、幕华风。文学之士前后相望······北学中原,得师友渊源之学;既东还,延引诸生,奖论成就······至我朝,文章日振,比肩接武,视罗、丽而尤盛,亦不可一、二计也······近世东溟郑公立帜词擅,振耀一代,西汉之文,盛唐之诗,于斯复见。〔1〕《麦秀》是韩国古代最早发生的文学文本之一,从那时起,韩国古代诗人就“世慕华风”。自高句丽、新罗至高丽的数百年间,“文学之士前后相望”,皆“北学中原,得师友渊源之学”,并传之于后辈。到了朝鲜朝时期,文学之士更是“比肩接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尤胜前朝。即便是在其“近世”的诗歌创作中,仍可欣赏到“西汉之文”与“盛唐之诗”的风采神韵。这足

5、以说明韩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亲缘关系。韩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上的“形似”,其根源在于二者深层的文学理念上的“神似”。换言之,韩国古代文学之所以“形似”于中国古代文学,是由于韩国古代诗学“神似”于中国古代诗学。因此,我们可以说韩国古代诗学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一、结构形态的中国化韩国古代诗学的形式与体制深受中国传统诗学的“召唤”,同时这种“召唤”也深深地契合了韩国古代诗学的审美“期待视野”,进而造成韩国古代诗学在感性直观上始终彰显出一抹靓丽的中国色彩。其一,诗学话语。韩国古代诗学自其发生之日起,阐释与倡扬其诗学思想的话语就一直使用汉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

6、5世纪中叶韩国本民族语言文字创生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汉语言文字始终是韩国古代社会共同的书面语,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韩国古代诗学主导的话语形式。因此,韩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李炳汉曾言:“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使用汉语言文字来写文章和作诗,并且欣赏和评论用汉字创作的诗文,建立了真正的韩国汉文学史的传统。”〔2〕其二,诗学体制。韩国当代著名诗学家赵钟业曾言:“韩国之诗话起于高丽中叶,实蒙宋诗话之影响者也。”〔3〕纵观整个韩国古代诗学的演进历程,韩国古代诗论的结构形态深受宋代诗话的启蒙,特别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六一诗话》的体制结构是语录体式的,即由一条条在内容上互

7、不相涉的论诗条目连缀而成。每一则论诗条目,往往只论一人一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短随宜,应变而制,富有弹性,优游自在。如其第10则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4〕韩国古代诗家对这种论诗体制颇为青睐,从高丽时期李仁老《破闲集》、崔滋《补闲集》、李奎报《白云小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