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

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

ID:16173333

大小:1.26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8

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_第1页
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_第2页
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_第3页
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_第4页
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浮翠阁和远翠阁的做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浮翠阁拙政园的浮翠阁,八角重檐攒尖顶,位于拙政园西部的土山上,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如同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秀,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浮翠阁之平面,为不等边的八角形,其长边宽为2.53米,短边宽为1.81米。屋顶形式为重檐攒尖顶。浮翠阁之构架,以八根步柱通长作楼,其楼面高为3.87米,上层檐高为2.60米。阁之后设双跑楼梯一座,以供上下。底层步柱之前,未设檐柱,而是采用软挑头,作雀宿檐为底层落翼屋面,屋面檐口未设飞椽,故采用水戗发戗。楼面结构采用二根通长承重,分别作榫连于前后步柱

2、内,承重之上架搁栅,搁栅之上铺楼板。上层构架与普通八角亭基本相似,设两根通长搭角梁,架于前后短边的檐桁之上,再设两根横梁联系之,从而形成一个四方形之框架。框架之上立童柱,上设搭角梁,所设搭角梁与相应的檐桁平行,相互间按敲交做法,搭设成与平面相似的不等边的八边形“蒸笼架”。上层之老戗与木椽均架于其上,将老戗后端向上延伸,并相汇于灯心木处,灯心木下端未设横梁,由八根老戗支撑。浮翠阁之构架做法,详见以下图纸(图6-2-1~图6-2-5)图6-2-1浮翠阁底层平面图图6-2-2浮翠阁正立面图图6-2-3浮翠阁构架剖面图(1—1)上层构架仰视图下层构架仰视图图6-2

3、-4浮翠阁构架仰视图图6-2-5雀宿檐详图说明:上图所示并非浮翠阁之测绘图,系本人根据资料与照片绘制而成,若与建筑实例不符,请以建筑实例为准。二)、远翠阁留园的远翠阁,位于园之北部,为两层楼阁,重檐歇山回顶。楼名取自古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在阁上远眺,满目绿树翠竹,其景观令人欣然。远翠阁为二层楼阁,平面方形,重檐歇山回顶。远翠阁之底层平面,其内四界,开间为5.5米,进深为4.1米。在其前面及左右两面均设置走廊,廊深为1.45米,其后面为楼梯间,其深亦为1.45米。远翠阁列柱十六根,与《营造法原》中“其重檐者,方亭多至十六柱”之规定相符,但其前走廊因

4、面宽为5.5米,故另立两只方柱,以辅受力之不足,因此共设柱为十八根。远翠阁之构架,以四根步柱通长作楼,因其后檐为楼梯间,故其正间之两根后檐柱,亦随之升高。楼面高为3.45米,前檐高为5.90米,后檐高为5.35米。远翠阁底层之12根檐柱,分别与4根步柱设川相连。檐柱上端为檐桁,出檐椽之下端搁于檐桁之上,而上端则搁在设于步柱间的承椽枋上。左右两侧走廊之前端,与前走廊相交处,各设戗角一座,为歇山做法。左右走廊之后端因与围墙相连,故按硬山做法,未设戗角。远翠阁之楼面结构,于前后步柱之间设置承重,以架搁栅,后步柱与后檐柱间亦设川相连,其作法及作用与承重相同,木楼板

5、便铺设于搁栅之上。远翠阁之上层构架,于步柱之端架檐桁,称上檐桁,其下为连机。设两根横梁架于前后檐桁之上,以代大梁。横梁之上立童柱二,上架山界梁,山界梁之上再架童柱二,上设月梁,月梁之上为轩桁、为弯椽,按回顶做法。山界梁与架于其上之桁条(金桁),须按敲交做法,以架戗角。远翠阁之外檐立面,其上层左右与前,共三面均设和合窗,以供游人登阁观赏风景。底层走廊,于檐柱之间,上设挂落,下为半墙,半墙之上铺设砖细面砖,供游人凭坐观景。底层步柱间,前面为落地长窗,左右两面为粉墙,上辟六角景窗,后面为屏门,其后为楼梯间,设木楼梯一座,以供上下。远翠阁之具体做法,详见下图,下图

6、所示若与建筑实例不符,请以建筑实例为准:图6-2-6远翠阁底层平面图图6-2-7远翠阁楼层平面图图6-2-8远翠阁正立面图图6-2-9远翠阁侧立面图图6-2-10远翠阁1—1剖面图图6-2-11远翠阁2—2剖面图下层构架仰视图上层构架仰视图图6-2-12远翠阁构架仰视图其实,远翠阁之上层构架,因开间与进深都较大,分别达5.5米与4.1米,同样是屋内拔落翼,若是采用搭角梁做法,则效果会更好。因为横梁做法之屋面荷重,仅由前后两根檐桁承担,而搭角梁做法之屋面荷重,则由前后左右四根檐桁共同承担,其结构之合理性,明显优于前者。另外,采用搭角梁之屋架,由搭角梁所组成的

7、四个三角形,极大地提高了屋架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因此,若是屋内拔落翼时,在开间与进深较大的情况下,还是采用搭角梁的做法为好。以下为两种做法的歇山构架仰视图,详见下图:横梁做法之构架仰视图搭角梁做法构架仰视图图6-2-13两种做法之歇山构架仰视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