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ID:16178758

大小:6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8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_第1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_第2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_第3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_第4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郑艺荣准考证号068103201090指导教师教师李诠林导师一、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致橡树》是她爱情诗中的代表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读者对《致橡树》的主题及爱情观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颇有争议,因此我就《致橡树》的主题及爱情观进行学习、探讨。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1)对《致像树》创作过程的再认识(2)对《致橡树》主题的再认识(3)对《致橡

2、树》的爱情观的再认识二、课题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1)、仔细查阅、收集有关舒婷和《致橡树》的资料。(2)、认真学习、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3)、根据所定的主题列出论文的提纲。(4)、边学习资料边进行论文的写作。三、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1)、了解前人对《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的认识。(2)、说出自己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四、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

3、《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福建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准考证号:068103201090学生姓名: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2008年03月09日《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摘要:《致橡树》是一首高昂的爱情宣言,否定了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以“树”代替“藤”,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4、。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理想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关键词:舒婷致橡树主题爱情观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擅长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1]舒婷正是以“自爱”这种充足的情

5、感资源,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和人的关切。舒婷的《致橡树》,是在七十年代一经发表出来就有轰动效应的名作,是舒婷的代表作,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一、《致像树》创作过程的再认识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

6、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2〕“重复着五四时期关于‘爱’与‘人性’的主题”,〔3〕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自叙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女性言说意识。《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4〕可见《致橡树》深受读者的喜爱。《致橡树》这样高昂的爱情宣言,简洁凝练、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青春少女的真我,再现了年青女

7、性的生存本相与性别魅力,散发着健康的爱情民歌情韵和古典闺秀诗的浪漫情调。柔中带刚,以柔为主调,仿佛饱含情感的年青女性对丈夫的喃喃低诉,嗔笑企盼。“诗,应该尽最大限度的可能去汲取生活的源泉。”〔5〕舒婷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舒婷用诗歌倾诉着情感和心灵。她的诗,会深入所有心灵,进入所有年代。她说过:“只有我的理想才是我的’上帝’,他仲裁一切。”〔6〕想要对舒婷先生的《致橡树》有更深入的认识,还得从诗人舒婷

8、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在《真水无香》中,舒婷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过程: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讳言。那天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