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

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

ID:16199284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8

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_第1页
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_第2页
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_第3页
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_第4页
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北宋中叶诗歌复古运动以来,随着具有独特风貌的宋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诗的表现形式与内在容量得到了空前的开拓与发展,苏轼正是将这一进程推向最高境界的宋代第一大诗人。相对而言,宋代的散文更多地表现出旧有文学体式的传承性,词则更多地表现出新起文学体式的局限性,因此,在苏轼的文学成就之中,只有诗足以作为其生平遭际、艺术才能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最广泛的记录,最有效的发挥和最深刻的体现。苏轼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极多,流传至今的有二千八百多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苏轼诗集》点校本,包括补编、他集互见,辑佚诗共2823首

2、)。他的诗是宋诗达到最高境界的一个丰碑。苏轼对于作诗的基本主张是“有为而作”。他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敢于揭露时弊。儒家“兴、观、群、怨”的诗论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自己在《思堂记》中曾说:“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所以他能够而且敢于写出那些反映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作品。自谪居黄州之后,苏轼屡遭贬谪,宦海浮沉,佛老思想发展,心情变化,诗风从豪迈归于淡雅,诗论从托讽补世转为注重诗味的自得。他晚年追步陶渊明的冲淡高远。在《与子由书》中,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3、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一百有九篇,至其得志,自谓不甚愧渊明。”他还喜爱柳宗元的诗,日常“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答程全父推官书》)”。认为陶、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

4、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他一方面推崇李、杜的英伟,同时又仰慕魏晋诗人的高蹈,赞美韦、柳的淡泊。这封信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对诗歌的审美观念以及这些观念与他自己遭际的内在联系。三、苏轼诗歌的内容苏轼诗歌的反映面极其深广,其中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体现政治观点的,有描写山水风景的,还有抒发亲情友谊和个人感慨的。反映人民生活的苦乐和时政得失的篇章,在苏诗中数量并不太多。诗人主要的不是通过这样一些题材和主题来直接揭示生活面貌的。但他既然对人民具有深厚的同情,又生活在一个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本人也参加

5、了那些斗争,那么,涉及民生、时政的诗,也就很自然地在他的诗作中占了一定的地位。在处理这类题材和主题的时候,苏轼有时采取秉笔直书,直接暴露的手法,如《荔枝叹》、《吴中田妇叹》和《许州西湖》诸篇。例如《荔枝叹》诗,这首诗由汉唐时期官吏为了谄媚帝妃,不顾人民死活地星夜赶送荔枝的史事,联系到本朝官吏竟献名茶奇花之现实,已明显超越了汉唐以来诗歌中咏叹荔枝的传统主题,而着重在于对“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的抨击。但更多的时候,苏轼对这类题材与主题的处理,却使用了他自己特别擅长的侧面的讽刺手法。这在《山村五绝》中表现得尤为明

6、显。苏轼的另外一些诗篇也写出了当人民过着比较平静愉快的生活时他的欣慰。如《新城道中二首》,这首诗以极其清新的笔墨描写了春日的农村、絮帽、铜钲的比喻,新鲜而又奇特。竹篱边伸出了艳冶的野桃,沙水边掩映着报拂的垂柳,也非常典型地画出了浙江锦锈一般的原野。而诗人眼中这些看来教人愉快的景物,又是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愉快的农民分不开的。或者说,耕作者的愉快感染了诗人,才使他写出了这篇好诗。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的是,《新城道中》和《山村五绝》是同一时期创作的,它们恰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诗人对人民苦乐的高度关怀,而《新城道中

7、》所写的农民生活,又恰好适当地纠正了《山村五绝》中诗人对生活在新法下的农民遭遇所持有的片面性的看法。这也证明,苏轼的创作,也和其他伟大的古典作家一样,主要的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政治偏见出发的。苏诗在内容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应当是大量的抒发个人情怀与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极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束缚个性的环境的抗拒以及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丧失的乐观主义精神。他诗中这种极为可贵的精神,常常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歌咏,对于行役羁旅的记述来加以反映的。如《游金山寺》:熙宁四

8、年(1071),诗人因为反对变法,外调杭州。这首诗就是由汴赴杭经过镇江时的游览之作。它不只刻画了雄伟壮丽的金山景色,而且在对于这些景物的感受中很自然地流露了自己的抑郁而矛盾的心情。他从现在所看到的江山,联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由得引发退隐的情绪。这种退隐情绪表面上看是消极的,然而在实质上,这种消极却正是一种反抗寂寞的表现形式。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一些篇幅短小的诗歌,特别为人所称道。如:《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