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ID:16214461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8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1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2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3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4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7.后七子: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38.公安三袁: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兄弟三人中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革套”就是由他提出来的。“公安派”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要求诗歌创作脱离“理”的束缚而能

2、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39.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已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40.拟话本小说: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先驱是宋元“小说家”的话本。早期的话本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做提示情节使用的,明代后期随着社会上长篇通俗小说的迅速繁荣,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大批出现,此即为“拟话本”。明末出现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有二十种,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冯梦龙

3、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41.《四声猿》《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作者为明代中期的徐渭。《四声猿》杂剧本的形式方面有不少创新。大胆突破了南北戏的界限,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之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徐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42.南施北宋:清初入仕诗人施闰章鱼宋琬的并称。施闰章,宣城人,宋琬,莱阳人。二人一南(施闰章)一北(宋琬),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所以在诗歌上俱主张温柔敦厚的诗风,故称为“南施北宋”。43.性灵说:清代中叶与宗唐、宗宋诗派相对立,真

4、正继承晚明以来主情的传统,与“道统”文学观相对立的诗歌流派。创始者为袁枚。所谓“性灵诗派”,就是上承明代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主张,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44.浙西派: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以张炎所说的“清空”为作词的最高标准,词风醇雅清丽。朱彝尊的词论与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姜夔,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日、沈岸登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称。45.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

5、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46.阳湖派:嘉庆年间,()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的影响,又对桐城派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他们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所以被称为“阳湖派”。他们主张在取法六经语孟河唐宋八大家之外,同时兼取子使百家,并将骈文笔法引入古文。47.苏州派: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致形成了共同的

6、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一反传奇创作领域“十部传奇九相思”的窠臼俗套,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48.南洪北孔:南洪北孔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洪升与孔尚任的并称。洪升创作的《长生殿》与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在当时名声极大,且洪氏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孔氏为山东曲阜(今属山东)人,二人一南一北,故并称为“南洪北孔”。41.简述《三国演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三国演义》拥有深刻的悲剧精神和悲剧美,表

7、现为贯穿全局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而刘备集团走向毁灭的结局发差,使读者在痛心与惋惜中受到强烈的震撼。(2)《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方法,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具体而言,罗贯中采用的主要技法有:细心穿插,巧于构思;于史无征,采用传说;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妙笔生花,善于铺叙。(3)《三国演义》塑造了类型化的人物典型形象,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