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

ID:16239677

大小:32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8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_第1页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_第2页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_第3页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_第4页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现象图示学分析吴凤平/刘彩祥【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专题号】G311【复印期号】2009年03期【原文出处】《语文建设》(京)2008年12期第13~17页【作者简介】吴凤平,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刘彩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一、现象图示学理论简释“现象图式学”(Phenomenography)的学习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歌德堡大学的学者建构出来的。它主要描述及分析人类对现象和周遭事物的体验和理解,目的是了解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感知。这些不

2、同的感知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存在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至20世纪90年代,有关研究认为,从现象中产生某种感知或体验,学习者必须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审辨(discernment):任何一种经验都意味着将事物的某些重要方面从整体环境中突显出来。    变易(variation):要能够在知觉上突显这些重要方面,就必须经历这些方面的变化和异同。    共时性(simultaneity):要经历事物的转变和异同,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习者必须同时留意两个或更多的相关经

3、验,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因此,学习取决于审辨,审辨又取决于变易与共时性。要审辨一个关键特征,人必须经历这个方面的变易。例如,要审辨“甜”这种味道,人必须在以往不同的时候经验过其他与“甜”味不同的味道,如苦味、咸味等。假如世上所有事物都是甜的,我们根本就不会有“味觉”这个概念,但当我们于同一时间一同关注各种不同的味觉时,我们就能审辨“味觉”这个概念。这样,“味觉”这个概念就发展出各样的变易范畴,苦味、咸味就是这些变易的例子。    根据这个学习理论,学习就是人因为对周遭某一事物的经验有了改变

4、而对该事物产生新领会。学习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实体、一个概念、一种态度或一些有待发掘的素质。因为我们无法在同一时间集中于物体的所有部分,所以某些方面会受到关注,而其他部分则会后退为背景而被视为当然的道理。我们对事物的经验取决于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以及我们同一时间能审辨的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更进一步剖析,我们对事物的体验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相关层面,一个是结构组织层面。以结构组织层面的方式去体验某一事物包括一个外在的领域(即从场景中作整体的审辨),也包括一个内在的领域(即对于不同部分的审辨以

5、及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审辨),这两个部分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为了看到树林中的鹿,我们必须将其轮廓从树林中审辨出来。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它的局部,如眼、鼻等部分以及这些部分如何与整体结成关系。一旦整体(鹿的轮廓)从场景(树林)中审辨出来,局部(如眼、鼻)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整体的关系就变得很清楚了。另一方面,一旦局部(如眼)被审辨出来,它与其他局部(如鼻、耳)的关系、与整体的关系(整个鹿的轮廓)都会立刻变清晰。    以上现象图示学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变易学习理论在20

6、00年由吴凤平博士等介绍应用到中国语文学科的相关研究领域,在《小学中国语文科的课堂分析研究——现象图示学的应用与实践》一文中,吴凤平博士等利用这一理论详细分析了在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呈现出来的变易特征,具体从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课堂互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等不同层面,揭示了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如何处理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现象图示学及变易学习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学与学习研究领域采用,下面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探究和分析香港一所中学的新诗教学实践。    二、新诗教学的重点  

7、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为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冲击,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学会学习》咨询文件中提出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自学语文和创新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及对社群的责任感”。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新诗教学最能达成上述目标。    不可否认,对于教师及学生,新诗教学绝不容易掌握;但从另一角度看,只要理解新诗教学的理论基础,新诗教学确实能带领老师及学生走向新的出路。    新诗教学应该着重两个层面:听的方面,朗读教学应该是学习中国语文必需的教学手段;写的方面,教学应该在

8、帮助学生掌握新诗的格律、音节和节奏感上下工夫。    课堂教学要先从听说入手,进入实践期的时候,学生从朗诵知道诗歌的音节,音节的不同部署造成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节奏便衍生出不同的气氛。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到达创作的阶段,而要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仿写,然后由仿写到创作。    除了课堂学习,拓展语文课程以外跨学科学习的新课程则是一个大胆而颇有价值的尝试。    以下是一所实验学校四年来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过程。    (一)单元教学——开发新诗校本课程    实验学校是香港真光中学,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