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中毒应急预案

气体中毒应急预案

ID:16270613

大小:115.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8

气体中毒应急预案_第1页
气体中毒应急预案_第2页
气体中毒应急预案_第3页
气体中毒应急预案_第4页
气体中毒应急预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气体中毒应急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工程概述本工程为**地铁*号线*期工程***与***工程,工程项目包括暗挖区间***m,明挖区间***m,U形槽结构***m,U形槽与桥梁过渡段***m,桥梁***m;其中还包含*临时竖井及*盾构始发井,*废水泵房,*雨水泵房。(1)区间线路条件及周边环境车辆段出入线区间出红咀子站后,向南沿高速路路东布置,下穿环城路及长营高速后转向西到达车辆段,区间上部为空阔地及农田。区间包含暗挖结构、明挖结构、U型槽结构、地面段以及高架部分,左右线线间距为5m,其中暗挖部分长***m,明挖段长***m,U型槽结构***m桥梁长度***m,U形槽与桥梁过度长度***m,桥梁长度***m

2、。(2)重要建(构)筑物区间主要沿现状高速路两侧设置,线路两侧主要为空地及农田,重要建构筑主要有***高速以及***高速。其中在K0+****下穿***高速,该部分***高速为下拉槽结构,区间结构覆土4.1m~5.1m,在***高速K0+***下穿***高速,该部分区间埋深5.1~7.3m。(3)地下管线根据目前的调查资料,该区间地下无管线。第二章编制目的为预防或减少潜在安全事故,有效避免各类事故给项目带来损失,使项目在面对重大突发事故危险时,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重特大事故的紧急情况,能迅速反应、快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妥善处理,正确救护,有效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故扩大,努力

3、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尽快消除事故影响,确保各项工作能正常有序开展,主要针对各种气体中毒,东北每年频发的一氧化碳问题14编制本事故应急预案。按照“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资源共享,应急迅速”的基本方针,实行先近后远、先重后轻、先抢救后治疗基本原则。第三章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地铁*号线*期工程***与***工程项目范围内可能出现的人员气体中毒或紧急情况的预防与应急处理。结合实际和本工程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有关人员熟悉、掌握预案要求和相关措施,并根据现场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

4、内容。第四章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五章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1、常见的事故种类(1)缺氧窒息。由于作业井空间狭窄,空气不易流通,当环境中存在的氧化反应或有机物腐烂等情况时,氧气会大量消耗,使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井下呈缺氧状态。另外,井下焊接作业时,通风不良也会造成作业人员缺氧窒息。14(2)硫化氢气体中毒。在封闭狭窄的空间中的有机物腐烂分解,产生硫化氢。当通风不好时,硫化氢浓度增高,工人一旦进入这样的空间作业,极

5、易引起急性硫化氢中毒。在排水管的清理及新旧排水管道勾头打堵作业中常发生此类事故。(3)其他气体中毒。包括一氧化碳引起的中毒。井下管道施工中常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井下焊接作业中,电弧产生的高温和紫外线会使弧区周围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通风不良时极易引起操作人员中毒。而施工过程,如隧道开挖、人工挖孔桩作业中产生的不明气体,也会造成人员中毒。2、主要原因分析(1)污水管网作业中,下水井有毒气体未经检测或检测不清楚即下井。(2)人工挖孔桩作业中,施工人员下井前不进行毒气检测或检测方法不当,或通风措施不满足要求就盲目下井作业。(3)地铁开挖过程中,附近有燃气管线,施工

6、前不进行气检测或检测方法不当,或通风措施不满足要求就盲目下井作业。(4)中毒事故发生后,由于缺乏救护知识及防毒救护用具,其他人员盲目下井施救造成伤亡。第六章应急工作原则(一)以人为本,群防群控。把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首要任务,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二)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经常性地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应急状态下实行特事特办、急事先办。(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项目经理部的14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

7、导责任制,项目经理是本工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四)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严格依法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五)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六)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发挥专家学者在应急管理中的参谋作用,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第七章安全保障措施1、焦炭炉及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