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ID:16340002

大小:5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9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_第1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_第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_第3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_第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第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上)1.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这反映出商代政治具有:A宗法性B祭祀性C神权性D血缘性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严格的等级关系3.《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2、”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施行不同的跪拜礼。跪拜礼中,“稽首”为“拜中最重”,用于十分正式、庄重的场合,如拜天、拜神、拜祖先、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师等。“空首拜”是位尊者对于位卑者稽首拜的答拜礼。“顿首”则是(  )A.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礼节B.各种祠祭及丧葬礼中的礼节C.军队中所行特殊的跪拜礼D.宫廷礼仪5.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

3、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6、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7.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国情,所以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

4、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A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B贯穿中国古代始终C被历代历朝完整传承D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8.唐时,门下省设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称为“涂归”。这表明A门下省是中书省上级机构B给事中实际起到监察作用C给事中代表社会履行职责D封建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9.“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1

5、0.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11、《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12.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

6、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依据是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13.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4.美国历史学家费

7、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5.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