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

ID:16344907

大小:6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9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_第1页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_第2页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_第3页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_第4页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史、改革模式及产权问题一、前言回顾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是以农地制度改革为起点或者与农地制度改革有关。每一次农地制度的改革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因此,可以说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历史就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对于这个关乎国济民生的重大问题,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将其视为社会发展或革命运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从部落联盟共同耕作的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地制度经历了长达五千多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变革历史。直至近现代的几次重大革命运动和农地制度改革之后,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

2、期以来封建地主剥削的农地制度,建立了以“耕者有其田”为基本思想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在各项社会改革过程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地制度改革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合法权益,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社会改革和国家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地制度也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的探索,出现了一些修正的模式。这些改革的探索行为,一些是农民和农村社区自发进行的,另一些则是在国家试点的经验基础上通过行政手段推

3、行的。总的来说,这些改革的焦点都集中在如何兼顾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公平、如何保障农民的长久利益和农地产权归属等方面问题。当前我国农地制度的新情况是,农地制度引起的农业生产小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老弱化和副业化,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竞争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适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农地制度,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总结和评价中国农地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实践探索,在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农地制度的创新显得十分必要。二、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历史农地制度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有着很强

4、的历史逻辑联系和时代适应效应。因此,按照历史时序总结不同朝代和社会状态下农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对当前和未来中国农地制度创新和改革的方向更有启发意义。(一)古代中国的农地制度安排古代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奴隶社会时期,直至鸦片战争暴发为止。整个发展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以农地的兼并与反兼并为矛盾斗争的核心,并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反覆循环。历代王朝和仁人智士都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各种修正式的农地制度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然而,在封建统治制度下,贵族官吏的强权势力和小农私有经济带来的农地买卖必然使得各种改革都无法取得大的进展,最终都宣告失败。整个古代中国的农

5、地制度出现过很多种形态,其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有井田制、名田制、王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和租佃制等。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最早的农地制度[1],萌芽于部落联盟共同耕作的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成熟并完善于周代。关于它的较早且完备的记载是《孟子》中描述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由此可以得知,井田是以方块为形共九百亩的耕地,由八家共用一“井”耕种,每家各占私田一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经过这种方法细分之后的土地形状像“井”字,八家需要先在公田上耕作,以缴纳孟子称之为“助”的劳役地租,然后才能

6、在自家的私田上进行耕作。公私田之分和劳役地租是井田制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也成为了阶级和剥削形成初期的第一个较为完善的表现形式[1]。井田制是一种打上了阶级和国家烙印的村社农地所有制,它的出现意味着原始社会长期以来部落联盟共有农地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并且逐渐向农地私有制转变。盛行于西周的井田制集土地使用、管理和赋税等功能于一体,对当时的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成为了奴隶制国家的暴力统治和组织管理经济职能相结合的主要形式[2]。2.名田制[2]到了春秋中期,随着贵族领主开始狂热地追求私田,公田也日渐荒废,国家岁入难以为继。于是,各国不得不改变劳役地租的税赋制度,井田

7、制也逐渐消失了。商鞅实施的“开阡陌决裂封疆”等一系列改革,使得古老的井田制被彻底废除,贵族领主们的世袭土地所有特权也随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名田制。名田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按户籍计口授田的同时,又按军功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和不同数量的土地,并且土地可以进行买卖。每一个在户籍的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使得国家安稳。按军功封赏土地的制度打破了封建贵族的世袭特权,对封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名田制开创了古代中国历史上土地私有的先河。然而,土地私有制不可避免的矛盾——土地兼并也随着土地的买卖而出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