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

ID:16393133

大小:24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9

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_第1页
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_第2页
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_第3页
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_第4页
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前5章重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货币的定义:马克思: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现代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货币是任何一种人们在交换产品或服务,或者偿还债务时所愿意接受的优质资产——资产是由个人或企业持有的有价值的东西。•货币是指在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货币一般是指通货和活期存款。2.流动性概念:这是指信用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至于遭受损失的能力。信用工具的流动性大小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否方便地随时自由变现;二是变现过程中价格损失的程度和所消耗的交易成本的大小。3.货币形态的演进:1.种种实物货币——货币最古老的形

2、态: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古书有“夏后以玄贝”的说法,考古屡有证实。世界其他地区也多有使用贝的。荷马史诗中,经常用牛标示物品的价值;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中国吐蕃地区用盐块作货币。2.金属货币,其中,金属铸币流通了几千年,直到上世纪中,在世界上才基本成为货币的历史形态。(中国的刀布、五铢、开元通宝)3.用纸做的货币:⑴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二章四节有说明);⑵国库发行的纸币;⑶两者之间的区分。⑷始于南宋的大规模纸币流通——世界最早。1.不兑现的银行券及硬辅币。2.账簿上的货币——存款货币:可签发支票的存款与定期存款。3.以电磁信号为载体的货币。

3、4、货币制度的定义和概念:定义:   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主要内容包括:(1)货币材料的规定(2)货币单位的确定(3)规定各种通货的发行和流通程序(4)准备金制度5.货币层次的划分:一、西方国家货币层次划分划分的依据:流动性差异第一层次狭义货币:是指那些流动性最强,其承担的职能主要是充当交换媒介即流通手段的那部分货币,包括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M0(通货):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可以签发支票的存款)第二层次广义货币:它既包括高流通性的现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通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M2=M1

4、+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二、中国现行货币层次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6.布林顿森林体系:Ø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44个国家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内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基本前提

5、:▲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第二章1、信用的定义及本质定义:信用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有借方和贷方两个关系人。信用的本质Ø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Ø信用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Ø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相对于商品交换而言,在信用活动中,一定数量的有价物从贷方手中转移到借方手中,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对立运动,只是有价物使用权的让渡。所以,信用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6、,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2、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信用因货币而发展了其形式–实物信用——货币信用•信用因货币而扩展了其规模•信用与货币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彼此独立发展的阶段.–彼此联系,相互促进阶段: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和规模;信用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相互融合阶段:现代经济中几乎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几乎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二者融为一体3、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1)积累和分配社会资金的职能。在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客观上会同

7、时存在货币资金的暂时闲置和临时需求两种情况。信用一方面把社会闲置资金积累和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又通过特有的资金运动形式把这些资金分配出去。特别是在资金的积累方面,信用可以把分散在城乡居民手中的货币聚集起来,并贷放到生产经营单位中去,从而起到变货币为资金、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的作用,促使国民经济更有效的运行。信用的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两方面。前者分配的对象主要是社会闲置的生产要素。如果信用的标的是实务,则它直接的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如果信用的标的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则它间接地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信用对生产成果进行分配主要指

8、在信用关系中所产生的利息范畴。这种利息的支付与收取改变了国民收入原有的分配格局,从而改变了社会总产品的既定分配结构。(2)降社会自己利润率平均化的职能。在信用活动中,价值观规律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