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ID:16400141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9

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_第1页
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_第2页
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_第3页
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_第4页
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大学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调查显示,仅%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其中,%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以内[1]。高职院校情况大同小异,笔者所在地区7所院校,大多仅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有的还着眼“学以致用”将课程改造成了服务“专业”、凸显“应用”的各种面目的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教育何以一步步“边缘化”,有着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原因,就课程本身而言,或固守纯人文性而无视学生及社会的需求

2、,或突出工具性而偏离了课程的人文属性,因左顾右盼、无所适从以致茫然无措、形同虚设,由此无为无位、可有可无、备受冷落也就在所难免了。当下大学语文教育亟需理清并坚定课程定位,与时俱进改进课程实施策略和路径,因地制宜系统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2]笔者基于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大学语文教育如何充分挖掘显性资源中的隐性资源,形成显隐两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同频共振,实现人

3、文性和工具性的相辅相成,努力复兴大学语文教育谈点粗浅认识。  大学语文的课程属性  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出版前言,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该教材迄今已修订了10版,使用逾35年,始终以突出人文精神、精选文学名篇、注重审美熏陶、提高语文能力为主要特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极佳载体,也是提高大学生语文修养的有效工具。大学语文是侧重人文素质、语文素养的基础性、通识类

4、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的功能目标  “大学语文”就是课程的名称,而在中小学“语文”是课程的名称。徐中玉先生在《大学语文》修订前言中指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言行中、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中;贵在自觉得到启发,并在自然流露中显示出来。”大学语文无需也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或讲练,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感悟和熏陶,尤其是在课内外语文实践中,体现大学语文教育文化性、审美性、研究性、哲理性的境界。  大学语文的课程资源 

5、 何谓课程资源?“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3]就大学语文教育而言,由于基本没有了升学考级等竞技性指标要求,加之普遍必修考查或公共选修的课程安排,教材、教师、学生这三大基本课程资源就呈现了更加明显的伸缩弹性。尽管课程资源隐性与显性分界线比较模糊,但不影响目前隐藏于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隐性大学语文课程资源被

6、有意无意忽视的基本判断,不影响自觉深度挖掘显隐交加的复合式隐性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职业认知。  以讲座为导向激活教师资源开发潜力  梅贻琦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说,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价值不在于悠久的历史、宽敞的校园面积、漂亮的高楼大厦,真正的价值体现于教师的水平和办学者的素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就是教师,教师即是课程。语文教师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语文隐性课程,学校要赋予其充分的开发自主权。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共12个单元72篇课文附加4篇“学

7、文例话”,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计划”和当下所谓“课程标准”统一讲授课文、统一教学要求,那么大学语文课充其量也就是一学期的“高四”语文,教师满足于教学任务、学生满足于课程学分,难免职业倦怠、学习疲劳了。笔者所在学院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继而将语文教研室整合更名为人文素质教研室,鼓励大学语文任课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讲座为形式开展主题单元教育。笔者2016年下半年大学语文教育安排如下“讲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语文教师有的强于阅读分析,有的擅长艺术鉴赏,有的学贯中西有的博古通今,不一而足,由此每个教

8、师对“重点作品”“对话人物”“讲座主题”及安排顺序等各有侧重甚至个性鲜明,而这样的扬长避短恰恰是促使教师成为研究性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新知识结构、感受职业成就、培养深厚教育情感所必须的。显而易见,每一位语文教师本身的年龄阅历、学业背景、个性禀赋、研究兴趣和人格魅力都是不可多得的隐性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自主深度开发利用的价值。  以任务为引领唤醒学生课堂主体意识  大学语文课以教材为载体、以讲座为形式开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