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

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

ID:16471805

大小:1.23 MB

页数:70页

时间:2018-08-10

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_第1页
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_第2页
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_第3页
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_第4页
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平煤集团六矿矿井设计(毕业设计)学习中心批次层次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起止日期年月日年月日摘要平煤六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为平煤集团下属新建矿井之一。井田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开采的二1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角大约为15°,煤层平均厚度4.05m。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为0.6Mt/a,服务年限为35年。根据本井田的实际情况,确定矿井的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开拓,采区式准备,走向长壁采煤法,综采工艺,矿井工作制度为三班采煤,一班准备。矿区的环境保护对矿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因此本矿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环境。关键词:立井单水平开拓走向长壁倾斜采煤法。前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成绩的最终考核,其目的是使学生深入认识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作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技术各种上遇到的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进一步训练撰写技术文件和绘制工程图件的基本技能。矿井设计是一个涉及煤

3、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山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开采保护治理等诸多技术科学的系统工程,虽然本次设计题目中存在一些理想化的条件,但是通过这次设计,基本掌握了矿井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了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提高了撰写技术文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本次设计的参照矿井是平煤集团六矿,设计之前,我在该矿进行了毕业实习,通过地面参观、听总工及各科室负责人作报告、参加科室实习及井下生产实习,对矿井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次设计就是在平

4、煤六矿实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矿井生产图纸和数据,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作了一些改动后,对矿井做的初步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等五个方面。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况平煤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六矿位于平顶山市区西10公里的龙山脚下,于1958年兴建,1970年简易投产,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经过三次技术改造,现核定生产能力339万吨/年。有四个采区,共有四个采煤工作面,主要开采丁56、戊8、戊9-0

5、、戊10煤层。这次设计的戊9-0-22060采煤工作面,该采煤工作面位于戊四采区,开采戊9-0煤层。采面走向长2000m,倾斜长180m,煤层走向为东西向,倾向320°~325°,煤层平均厚度为3.5m,与邻近层间距25m,倾角10o煤的密度为1.5t/m3。瓦斯绝对涌出量15m3/h,煤层无自然发火,煤尘有爆炸性,煤质肥煤。采面最大涌水量40m3/h,最小涌水量20m3/h。煤层顶板:无伪顶,直接顶为10m的粉砂质泥岩,基本顶为20m的细砂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并合理运用平时及课堂上积累的知识,查找

6、有关资料,力求设计出一个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采煤工作面。本设计主要分析了采煤工作面的危险源情况;设计出了采煤方法;设计了生产各个系统;并且编制出了灾害预防措施;编制出了安全技术措施。更好的为该采面高产高效打下坚实的安全技术支持。矿井采用大型现代化设备进行矿井的采煤、运输、提升、排水和通风,以科技进步推动矿井的现代化发展。地形地带井田属剥蚀型低山丘陵地貌,平顶山砂岩覆盖矿区大部,西部陡峻,东部平缓,东西向冲沟发育。全区地形落差较大,最高点660.63m,最低点215m,相对差445.63m,一般海拔高

7、度600-300m。雨季洪流沿冲沟向东排泄。井田内无较大的河流和集水区,条件较好。该井田较大的断层多,煤层埋藏深度较大,故没有开发历史,为一完整的井田。地质特征1地层特征及断层(一)地层:揭露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总厚为1447.24m。其中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下统及上统的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厚度为681.24m。1、寒武系上统(ε3)与下覆地层整合接触,平均厚度约270.0m,下部为浅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质灰岩,偶含鲕粒,裂隙、溶隙与溶孔较发育。2、奥陶

8、系(O)缺失上、下统,仅有中统马家沟组(O2m)。与下伏ε3呈假整合接触,厚0---48.0m。平均厚度15.0m,零星出露二1煤层露头西侧。3、石炭系(C)缺失上、中统。上统分为本溪组与太原组,总厚度67.43m,与下伏O2m呈假整合接触。(1)本溪组(C3b)假整合与ε3或O2m之上,厚度变化大,一般3.39---17.19米,平均9.00米。(2)太原组(C3t)假整合与于C3b之上,厚28.23—71.15米,平均58.43米,含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