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16479411

大小:126.2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10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试题(附中版)-(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 文命题人:吴音莹 刘海燕 龚新宇 杨晓春 肖莉 陈超审题人:杨晓春 陈超 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 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

2、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

3、”才能谈“仁”。《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在孔子之后,知行

4、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

5、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

6、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C)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D.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1.C(“真者,

7、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C)A.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B.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2.C(A项,以偏概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