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

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

ID:16512321

大小:47.8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13

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_第1页
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_第2页
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_第3页
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_第4页
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球物理学院士与国际地球物理研究组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相关院士1.刘光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1929年12月29日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蓬莱。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球物理学报》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从事并领导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

2、0000)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和金属矿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理论依据。1982、1995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何继善(1934.9.1-)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原籍湖南省湘乡县,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60年毕业

3、于长春地质学院。中南大学教授。创立和发展了以伪随机信号电磁法和双频激电法为特色的资源勘探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一重大事件。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其中双频激电仪仅1980年至1985年间就创价值418万元,他的理论、方法和仪器在全国应用,已找到一大批矿产,据专家鉴定已探明储量计算,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其系列仪器在地勘和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承认与高度评价。创立"拟合流场法"探测堤防、大坝、矿山、建筑物等的隐蔽渗漏,在全国得到推

4、广应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徐世浙地球物理学家1936年10月2日生于浙江台州。195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科研教学工作。提出用构制保角变换坐标网的方法,将数学上无法用许克变换的任意地形曲线变换为水平线,解决了国内外任意地形磁场、重力场的曲线延拓和电阻率法二维地形改正问题,使地球物理场的计算更加准确和科学。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的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是国内外最早将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者之一,有效地解决了许

5、多地球物理计算难题。代表作《地球物理中的边界单元法》。4.李庆忠(1930.10.1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江苏省昆山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级工程师。他系统地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1972年与国外同时提出了"积分法绕射波叠加"成像技术。1975年采用该技术进行数字处理,使商河西油田迅速查明地下构造形态,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并顺利投入开发。1966年首次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并在东辛油田上绘制出三维归位构造图,取得了良好地质效果

6、。1974年又在辛立村地区组织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导致了辛立村油田的发现。1974年首创两步法三维偏移,论文发表比国外早五年。1993年发表了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全面评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论及发展方向。198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于"石油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石油物探局副总

7、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广东潮阳。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研究。提出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提出大地

8、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观点。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等。6.彭苏萍(1959.06.15-),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原籍江西萍乡。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本科),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