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

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

ID:16521439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14

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_第1页
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_第2页
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_第3页
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_第4页
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论文:洞口浅埋段土质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控制措施一、工程简介虎形山隧道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左线全长1015m,隧道底板最大埋深约180m;右线全长985m,隧道底板最大埋深约170m,;隧道左右线间距在30~40m之间。隧道地处湖南郴州丘陵地区,地表黄土冲沟发育。该隧道处于红粘土,强风化石灰岩、页岩、破碎带、断层地段,溶洞、溶槽极其发育,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进出口段落内均为红粘土地层,洞口洞顶粘土覆盖层为2~20米,属于浅埋地段,围岩级别设计均为ⅴ级(实际为ⅵ级)。虎形山隧道的施工方法除明洞采

2、用明挖法施工外,其余采用人工风镐、钻爆法施工。隧道左右线共有ⅴ级围岩686m,主要采用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施工,18#工字钢拱架+锚喷支护;ⅳ级围岩1069m,主要采用上下断面正台阶开挖法施工,钢格栅拱架+锚喷支护;ⅲ级围岩245m,主要采用光面爆破全断面开挖法施工,锚喷支护。二、资料搜集整理根据虎形山隧道的施工施工情况,收集了国内类似地质条件在建的或是建成的隧道施工资料,特别是对郴州至宁远段高速公路4标段芒头岭隧道、5标段万华岩隧道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这些隧道洞口均属于浅埋红粘土土质地层,与我标段虎形山隧道洞口段地质及地形

3、条件极为相似,芒头岭隧道、万华岩隧道分别于2009年4、5月份从进口进洞,最初采用两台阶法或预留核心土开挖,主要的支护参数:18#工字钢(纵向间距0.5m);双层超前注浆小导管,上层为φ50*5mm,下层为φ42*3.5mm,间距均为60cm,上下层交错布置;φ25mm中空注浆锚杆,φ8mm双层钢筋网,c20喷射砼厚度为25cm。通过对以上两座隧道一个月内的监控量测数据表明:两座隧道地表及拱顶下沉量均较大,其中芒头岭zk127+622隧道拱顶最大下沉量22cm,万华岩隧道k129+610隧道拱顶最大下沉量17cm,均侵入二

4、衬结构,最终导致芒头岭隧道左洞zk127+609~zk127+643、万华岩隧道右洞k129+580~zk129+621出现大面积换拱现象,同时隧道地表及洞内初期支护出现较多的裂缝、初期支护表面脱壳。我标段于2009年4月23进行出口左洞开挖,监测数据也出现拱顶沉降量过大的问题,最大沉降zk116+908为19cm三、原因分析根据出现的上述情况,2009年6月16日业主召集设计院、监理处、隧道施工方并聘请相关隧道专家到现场勘察各隧道标段实际情况后,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家讨论会,共同分析,分析认为导致地表及拱顶下沉过大主要有

5、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开挖方式不当。对洞口土质浅埋隧道,通常的台阶法或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并不完全适合;2、初期支护没有及时跟进进行有效约束,导致土层拱圈松弛过大,增加了对隧道结构的荷载;3、拱架拱脚没有落于坚硬的地基上或拱脚处理不当;4、超前支护做得不到位,尤其是注浆效果较差,没有真正起到固结土层的效果;5、仰拱闭合不及时,不能及时约束周边土层四、制定对策针对上述确定的原因,结合专家会提供的意见,经过大家共同研究讨论,制定了如下的对策。1、根据地质条件,适当改变工法,如可采取crd工法或cd工法;2、及时跟进初期支护,隧道

6、开挖后立即进行素喷3cm砼,并加强后续工序衔接控制;3、拱脚处采用小导管垂直打入作钢架支垫;4、加强超前支护注浆效果控制,针对土质底层普通注浆效果差的情况,采用劈裂法注浆;5、及时闭合仰拱成环,仰拱施工采用全断面法。五、对策实施针对制定的对策,根据工程进展状况对虎形山隧道进出口土层浅埋地段陆续开展工作,具体桩号如下:进口端:zk115+932~zk115+957,k115+902~k115+933;出口端:zk116+872~zk116+900,k116+810~k116+846。对策实施1:加强拱脚支垫处理虎形山隧道四个

7、洞口开挖后路面标高以下约2米均为红色粘土,呈胶泥状,工字钢拱脚无法落于坚硬处,针对此种情况项目部起初用水泥垫块及双排工字钢在拱架处做支垫,但由于压力太大,无法满足沉降要求,后改用钢管,其方法是在拱脚处竖向打入一定长度的钢管(采用核心土开挖,钢管长度基本达到5米),管端焊接钢板做钢架支垫,分布开挖施工到此处时割除去掉,尽可能做到刚性支撑减少下沉。图1小导管支垫对策实施二:改变开挖方法及支护方式采用crd工法,将整个隧道断面分为六部分开挖,根据地形条件,先施作山体覆盖层较薄一层,并进行永久及临时支护,设临时仰拱,根据分块左右交

8、错推进,施工中需立即用砼素喷封闭掌子面,同时加强开挖后各道支护工序的衔接,做到稳中求快,该工法工序,各道施工工序相互干扰大,进度很慢,出口端k116+836~k116+846由于土层中饱水,极其不稳定,采用了此工法。图2cdr工法对策实施三:加强超前支护的监管,规范注浆流程,加强注浆效果先护后挖超前支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