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

ID:16561280

大小:4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2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_第1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_第2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_第3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版中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

2、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诗歌的知识1、历史起源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

3、息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

4、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2、基本分类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语文版中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

5、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3、诵读全诗。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6、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四、诗中有画(一)题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二)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

7、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空山新雨明月松林  清泉竹林莲石  浣女渔舟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

8、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语文版中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