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ID:16662849

大小:19.8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3

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_第1页
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_第2页
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_第3页
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_第4页
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的诗性文化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的诗性文化 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刘士林2006年09月21日中国教育报编者按:“世纪残照,千年熹微,所谓古今气运一大迁移者,其物是人非,阴舒阳惨之状,不可胜言矣。”这是四卷本《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总序开首一句,字中有声,森然欲搏人。遂灯下夜读,手不释卷。感慕其于物欲横流之现世,尚能“感百年苍黄,思返本开新”,追溯中华文化之本体,于诗学系统中找到中华文化“大异西方诸国诸族”者。遂千方百计寻访学人,邀其著文,再述“吾族吾民之性”,以喻读者,并请国人三思阅读之责任。在各种临界状态,中国古代人总是本能地、不假思索地求助于诗歌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

2、实的生活方式与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截然不同,中华民族懂得“诗者,天地之心”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在唐诗宋词中走上“回乡”之路如同一个受到伤害的孩子总是呼喊父母一样,在各种临界状态中,最容易见出不同民族的精神本性。如果是德国人遭遇挫折,我想他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在音乐中是“一切民族之王”。如果中国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这两句诗大家应该不是特别陌生。它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什么都不干,整天泡在诗的虚幻意境中,而是古代文人在科场失意之后的一句气话。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句气话,像柳永那样

3、“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也是过于简单化的。试想,在人生理想与事业受到重创之后,一个读书人不是想着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不是在痛定思痛之后改弦更张,不是选择“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在异性的肉体与话语中排遣生命的焦虑与痛苦,甚至首先想到的也不是其他艺术形式的疗救与慰藉,这当然是大有深意可寻的。中国古代人之所以总是本能地、不假思索地求助于诗歌,则是因为他们最深层的文化结构是诗性文化。“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

4、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学精神》,2006年海南出版社《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之一)。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不仅在于生理基因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文化基因的差异。如果说前者直接反映在肤色、毛发与体质上,那么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他们的精神本性与文化传统。西方民族给人类最大的贡献是科学,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创造则是诗学。如果说不同民族对过去与未来必须承担什么职责,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维护文化传统的多样性,防止人类文明走向同质化。在这个意义上,重提“第一功名只赏诗”,就是找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战线上的当代天职与崇高使命。这不仅是因为,如果没有诗性文化,我们就不可

5、能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更重要的是,作为诗性文化的精神后裔,如果我们的身影失踪了,就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其他人可以承担这一职责。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文化形态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以“诗性智慧”为核心,不

6、仅可以梳理出中国文化的清晰肌理,也可以建构出与西方文化的结构性差异。在《中国诗性文化》(海南出版社《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2006年修订版)中,我把中西文化的根本性差异阐释为“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对立。按照维科的看法,诗性智慧是人类最初的智慧。从源头上讲,诗性智慧类似于人类学的“原始思维”;从现代意义上讲,它又近乎美学的“艺术思维”。用中国哲人的阐释,其具体内涵是“物我无对”或“物我浑然”;用西方哲学的话说,是主客直接统一的“一元论”。在人类之初,由于具有思考功能的理性意识尚未产生,所以在主体与对象、感性与理性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对立。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原始食物链在自然变

7、化中突然中断,才终结了人与大自然同体合流的原始和谐关系。人类学家指出,原始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永生的信仰”。由于原始民族意识机能极度不发达,他们不仅不能区分物我、个体与他人,甚至也不能区别开生与死,正如庄子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在这个原始精神系统被破坏之后,人们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如何面对资源越来越紧张、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的大自然。他们不明白,曾经极度慷慨的大地母亲为什么突然变得吝啬与残酷起来?二是如何应对生命内部异军突起的“自我意识”与“个体需要”。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