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

ID:16690519

大小:4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24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_第1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_第2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_第3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_第4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文艺随笔二篇》教案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2.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

2、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11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

3、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二

4、、解题1.文艺随笔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2.了解作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

5、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11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

6、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3.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发表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运用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介绍作者时提到了“杂文”,学生会有疑问,故进一步

7、解释,明白在归类上,有交叉现象。)三、研读课文1.朗读让三个学生分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提倡的是“不求甚解”读书法。说了本词的来历、含义,举了名人读书的例子。(2)三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听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2.速读边读边画:(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2)理解“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4)找出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细

8、读的过程。)3.同桌交流11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4.整理回答(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指名)答: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必提倡”,“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面向全体)问:这是什么样的态度,肯定?否定?答:肯定,谨慎地肯定。问:哪些词语可以证明?答:“一般人”,“常常”,“任何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反对”,“没充分理由”等。问:“不必提倡”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反对”的又是什么?答:学习或工作不认真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上的“不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