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ID:16713215

大小:20.7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4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_第1页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_第2页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_第3页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_第4页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经济如何转型?中共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引发全球瞩目。此次会议之所以倍受关注,盖源于以下几点因素:其一,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美国去杠杆化、欧洲陷入漫长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7%以上的增长堪称世界经济的希望之火;其二,十八大之前中国经历了重庆唱红打黑的“折腾”,社会认知出现分歧,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其三,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吴敬琏先生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几乎到了临界点。忠言逆耳利于行。新一届政府能否对

2、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并重启改革进程,攸关下一个十年的社会稳定。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过去十年,中国充分享受了“入世”红利,“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不能一味抱怨企业不争气,而要反思制度环境。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动物,企业行为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导向。而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负向激励”: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2)央企靠行政垄断做大做强,市场经济的“费厄泼赖”难以保障;3)土地、资金

3、、劳动力、环境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被显著扭曲,致使企业可以靠“扭曲的成本优势”赚取利润、获得生存空间;4)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审批权,寻租成为企业最快捷的“商业模式”;5)由于法治尚不完善,再加上企业家寻租成为常态,这导致企业家安全感缺失,重庆打黑更是充分彰显了企业家在公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于是乎,富人移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花钱消费其实是人的动物本能,无需刺激,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消费。眼下中国储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除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费的安全感亦是关键原因:首先,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

4、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次,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财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战。2004-2011年中国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平均为-0.3%,按照目前超过30万亿的居民存款规模,每年损失即高达1千亿。再次,由于中国股市目前仍然是财富掠夺而非价值创造为主的市场,居民难以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经济的成长性。第四,房价高企,严重透支居民未来20年收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的奇怪现象。最后,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导致居民严重缺乏安全感。理解了上述经济转型的“症结”所在,就不难给出十八大之后的“改革任务清单”:1.利率市场化20currencyd

5、eposit,weprescribeapassonaregularbasis,qilucardaccountonaregularbasis),certificatebondsandsavingsbonds(electronic);3.notdrawnonabanksavingscertificate,certificatebondsapplyformortgageloans,acceptingonlythelender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以价格杠杆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在现行的利率管制下,一方面贷款利率被压低,刺激了对贷款的过度需求,鼓励了过度投资的倾向;另一方面,由

6、于利率不能反映供求关系,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刺激了地下高利贷的蔓延,威胁到金融稳定。此外,利率的管制也不利于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本质上是居民(存款人)对企业部门(贷款人)的补贴。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不存在实质性障碍。2.减税根据福布斯的研究,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全球排名第二。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从1978年31%下降到90年代中期10%的水平,近些年又回升到的20%的水平。膨胀的三公经费、年底的财政突击花钱引发舆论鞭笞。由于掌握了大量经济资源,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涉足不断深入,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政府立即、大幅度减税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根据经济学

7、上著名的“拉弗曲线”,在税负过高的情况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扩大税基,甚至可能出现减税带来税收增长的“官民双赢”局面。3.开征遗产与赠与税市场经济的竞争,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但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合法致富,而非靠寻租致富。否则,仇富几乎等同于“仇腐”。第二,对贫富差距必须有适当的纠偏机制,特别是遗产税。当前中国贫富差距已经过于悬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把财富转移给子女。开征遗产税,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