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ID:16804468

大小:143.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8-24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_第1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_第2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_第3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_第4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

2、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本框中心

3、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

4、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

5、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forthequalityofreviewsandreview.Article26threview(a)theCCRAcompliance,whethercopiesofchecks;(B)whetherdoubleinvestigation;(C)submissionofprogramcompliance,investigationo

6、rexaminationofwhetherviewsareclear;(D)theborrower,guarantorloans33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7、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

8、》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