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

ID:16855945

大小:278.9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25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_第1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_第2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_第3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_第4页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342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论文集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唐梅英丁大发何予川王红声(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摘要:黄河河口治理关系到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和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的良性维持,是治理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演变和不同时期流路的变化情况,总结了黄河河口的主要治理历程及治理措施。从维持黄河鲢康生命和保障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稳定清水沟流路,有计划地使用备用人海流路,处理好黄河河口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良性维持的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等对策。关键词:黄河河口治理对策人海流路1黄

2、河河口治理开发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后人海流路不断变迁而发展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一般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儿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现有面积约6000km2的扇形地区。近50年来为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尾闾河段改道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摆动改道范围也缩小到北起车子沟,南至宋春荣沟,面积2400多km2的扇形地区。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河口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自1855年以来,黄河人海尾闾流路共发生了9次大的变迁(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为首次人海流路),其

3、中1889~1953年改道6次,顶点在宁海附近;1953年以后改道3次,顶点在渔洼附近。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大体经历了1855~1889年改道人渤海以后的初期阶段、1889~1949年尾闾河道基本处于自然变迁阶段及1949年至今的人工计划改道阶段。黄河下游河道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河流泛滥于淮河和海河下游广大平原地区,黄河人海河口也随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而变动,时而人黄海,时而入渤海。3431.1古代治河期间北宋定都开封,当时黄河以走北路入渤海为主,宋王朝为避京城水害,防御北方新崛起的辽、金侵犯以及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在堤、埽的修筑技术,裁弯和拖

4、淤等治河措施以及发展漕运和灌溉农田、放淤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其中,欧阳修在其疏奏中第一次提及了河口的淤积及其影响问题。苏辙在其疏奏中总结了黄河形不成江心洲分汊河型和黄河口在淤积状态下不可能形成网状河口的缘由。明、清两代定都北京,统治时问较长,均以维护漕运为国家大计。主张治河不单纯避其害而设法资其利以济漕运,对河口的治理也很重视。如河官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万恭的《治河筌蹄》、靳辅的《治河方略》、陈潢的《河防述言》等,沿黄地区的州、县志中,以及各种记述河防大事的史料中对黄河和黄河口的特性、演变规律和治理措施均有精辟详尽的分析研究。分析研究的内容不限于黄河下游河道,同时也涉

5、及到了河口自然演变的基本规律、尾闾河段河床形态的演变以及河口治理的诸项措施。1.2近代治河期间清末和民国初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加之日军侵华,无暇治理黄河。对黄河河口的研究几乎没有开展。仅李仪祉、张含英、挪威籍安立森及El本东亚研究所第二调查委员会等谈及河口的情况和有关河口治理问题,但无条件落实。1.3现代治河期间20世纪50年代黄河河口的研究资料多为河口尾闾历史调查和查勘报告,并辅以河口情况的介绍;60年代开始对黄河河口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并首次提出黄河尾闾河道摆动“小循环”的概念,而后又集中进行了河口防洪、防凌、计划改道和水利治理等规划工作。70年代,

6、河口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突破和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步总结了“小循环”河型演变“散乱一归股一顺直一弯曲一出汊一大出汊一改道散乱”的一般规律,并对出汊摆动的条件和判别指标作了初步探讨;(2)明确地将摆动与改道区分开,并提出摆动的分类问题,同时分析了改道的效果;(3)在分析了河口延伸与下游水位升高的关系以及壅水淤积形态对比后提出了从长时期宏观的间接影响上看,河口延伸基准面相对升高是引起下游河道持续淤积的主导因素;(4)通过总结浚淤历史、开展水槽拖淤试验等形式,对河口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关于黄河河口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随着河口三角洲的开垦、人口增加、工农344业生产发

7、展的要求而进行的。1855年黄河改道大清河人渤海以来,在相当长时问内,河口地区,人迹罕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始有垦户出现,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垦户渐增,大片荒地被开垦,垦利县由此而得名。这期间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在陶城铺以上的泛区内,进入河口的泥沙很少,河口还比较稳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后,随着下游堤防逐渐完备,输送到河口的泥沙增多,河口的淤积、延伸问题逐渐显露,尾闾河道摆动变迁也日益频繁。为保护垦户的土地,河口地区自宁海以下,两岸已修有民埝20余km,均为民修民守,尾闾河道仍处于自然变迁状况。黄河1947年归故前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