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

ID:17002240

大小:35.6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2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_第1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_第2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_第3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_第4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我们从经文开头念起。倒数第三行: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  第三段:  【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杂宝枝条」。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表示的,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于舞

2、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的都属于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么?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

3、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愈是大树,枝条愈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后得,对根本说的。后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

4、「同归一寂」。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禅定。为什么说有那么多?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着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差别在此地。如果

5、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着,何况世间法?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我们在池子里面,这个池子水是很清

6、很平,我们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普遍整个池面。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么?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  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

7、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着真心本性,正对着「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这些文人,他在这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

8、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