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

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

ID:17027285

大小:15.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6

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_第1页
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_第2页
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_第3页
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构造暗梁的设计要点  暗梁的设置在结构设计中经常出现,分为构造暗梁与非构造暗梁,前者如隔墙下加强筋暗梁、板洞封边暗梁、角窗/阳台暗拉梁等,后者如框剪/筒暗梁、板柱暗梁、底框暗梁、暗基础梁、独基/承台暗连系梁等,主要区别在于加强的对象,前者加强的是结构局部,后者加强的是结构整体,共同点是均是为了加强整体性,提高结构在塑性后阶段的保险度,其对传力模式的改变则微乎其微。虽经常出现,然设计中却很少给予足够认识,只有些设了总比不设好的体会,用微博上的一句话来诠释“对设计人有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可以保障心身健康。”在此也来说上一说,供大家参考探讨。  由于暗梁高度同楼板厚度,相对

2、于楼板暗梁的刚度不明显,板仍然具有本来的变形特性,竖向挠度等值线类似于椭圆环,因此暗梁处形成不了“支座”,即墙下暗梁是板的一部分,不能改变板的应力状态,只有助于加强楼板整体性,保证楼板在塑性条件下的安全性。  由于隔墙存在一定的刚度,竖向传力遵循45°原则,角部位会有较大压应力,底部中间存在拉应力,采用低弹模墙体材料,有利于弱化此效应,因此暗梁中的钢筋应力大小各异。另外,结构中还有好多类似拱传力现象,如外墙扶壁柱兼做上部结构柱时,柱墙合体处柱拱传力;墙、柱拱传力给基础,产生虚支座,导致基础梁、板实际受力跨度减小;由于托墙存在明显的拱效应,导致框支梁的偏心受拉、托墙端部

3、竖向应力集中严重;常见于地下室的上短下长墙肢,布置基础时应充分考虑墙肢的传力,尽量包全墙肢的拱效应范围。  实际设计中经常将加强筋布置于墙下,此做法有点欠妥,其实暗梁与楼板是协同工作的,板线荷载周边区域也是高应力区,同实梁一样,暗梁也应有有效翼缘,实际中可取T形截面梁的翼缘计算宽度和抗冲切45度临界截面宽度的最小值。暗梁附近的高应力区有可能出现裂缝,为避免裂缝出现,墙下暗梁可按下述原则设计:1)暗梁有效宽度正确取值;2)设置暗梁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3)加强筋直径不宜过大,宜比板筋高一级,不应大于18mm,宜放置于板筋内侧,保证加强筋与砼的粘结锚固与楼板的有效高

4、度;4)保证加强筋端部的有效锚固长度。  楼板的洞口犹如在一块布上剪了个洞,圆洞总比方洞好,但实际中楼板中的圆洞很少见,洞口改变了板带力流,力流方向的改变带来了截面高应力,高应力点处楼板会被撕裂破坏,如何弱化这个问题呢?裁缝给了我们答案,布上有个洞,如何避免布在此处撕裂,沿布洞边缘再布上几圈布,形成加强带。虽然楼板与布二者的主受力方向有所区别,但楼板开洞也是如此处理,洞口周边做一圈加强带,设实梁或暗梁,取决于洞口大小。  另外,洞口一般四周封墙,所以板洞封边暗梁兼有隔墙下加强筋暗梁的性质。对于洞口周边有长短向暗梁时,长短向暗梁钢筋相交处,短向暗梁钢筋拉应力较大,需保证

5、锚固长度,长短向暗梁钢筋点焊在一起,加强短向钢筋的锚固。此点对于隔墙下加强筋暗梁同样适用。  结构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加强带,如膜开洞周边加固补强、钢梁腹板开洞钢板补强、钢板开洞加肋补强,墙开洞暗梁补强,预应力板开洞处理等  高层剪力墙住宅,由于立面效果和集中采光的功能要求,一般在平面拐角处设置角窗/阳台。角窗/阳台的设置对结构整体十分不利,角部无竖向构件提供可靠约束,仅有悬挑梁的横向约束,变相削弱了结构的抗扭转能力,不同约束程度的楼板一起受扭,角窗/阳台处的楼板扭转应力集中,变形较大时易脱落。  说到角窗/阳台就不得不提到两垂交挑梁的设计,两挑梁相交处宜按铰接设计,这与

6、框筒结构两向外框架悬挑梁相交处一个道理,铰接设计可以避免两向不协调错动造成额外“负荷”。固端处按静定悬臂梁设计,梁底按固端塑性调幅后值取用,梁侧腰筋可采用墙体水平筋。  角窗/阳台位于的房间楼板应适当加厚,不宜小于150mm,宜双层双向配筋,加强楼板自身的整体性与牢固性,利于稳定周边竖向构件,加强协同性。角窗/阳台两侧的墙体宽度不宜小于2m,不应采用短肢剪力墙或开洞剪力墙,提高墙肢自身稳定性与抗扭能力。角窗/阳台处应形成暗框架,墙体暗柱应有楼板暗梁拉结或墙体应有楼板加强带拉结,截面不小于400x板厚,暗梁配筋上下不小于各4根16,箍筋采用6@200,板内底筋穿暗梁设置

7、。  再赘述几句,由于墙肢需承担层层积累的悬挑弯矩,可保守认为暗柱全承担,暗柱宽度应适当放大,宜取用3倍墙厚,且不小于600mm,底部加强区暗柱配筋也宜适当放大,配筋率宜控制在%~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