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

读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

ID:17056224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7

读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_第1页
读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_第2页
读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读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王先生由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起讲,道出了通史、通论的基本特点。我自己的理解,首先是通史要道出整个宏观生存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天人,阐释天人相生的智慧。其次,通史道出了整个历史长河的脉络,只有这样才能够看到更渺远的过去,看到无限的未来,看到人世沧桑中礼仪器物“损益几何”。最后,通史应该出于通史家“独裁”,而不是一味附会他人意思,不能做成零散、实际断裂的资料整理,要由史家个人“三才”去把它缕平,并且阐述出某种智慧。由这三点我又想到三个结论:第一,写通史的必要性。这一点应该很明确。王先生说:“《资治通鉴》,何止是一部迄于五代编年史的书名,

2、更是一部推动全部传统中国政治演进的‘发动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如果《资治通鉴》只是为政治,那在如今全面发展之中还有更多的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的经验和构想需要从人类历史中去找答案。只有汇通古今中外天地人,真正把握住历史的“通”,才能理性地看待现在和预测未来,并且合理操作。断代史和专门史固然不可缺少,但通史有它无法替代的功用。经常听到现在有些学者诟病通史,说通史家肯定是要用他人的成果,不是原创,此说固然有道理,但凡事换个角度权衡利弊,用心体察,破除偏执,也未为不可。第二,王先生书中经常提到孟夫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卡里斯玛型”人物,也就是政治精英

3、。我把它附会到史学英才身上。在上下九千年中国历史上,总人口可能有几十亿,学者可能有千万,但真正能够做出好的通史、通论的人并没有多少,孔夫子、太史公、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郑樵、马端临、章学诚、明季的四位大师、钱穆、吕思勉、张荫麟等,应该过不了一百位。王先生多次引到张荫麟《中国史纲自序一》中的一句话:“写中国通史永远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这需要独得史学三昧的人,要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从王先生的讲解中我领略到,通史家的气魄、眼光、才华、感情、嗅觉、毅力、气节、气质、理性都是一般人所不能具备的,一般人也领略不到通史家在工作中的境界。如果轻视一般的所谓“通史”还带有理性批判意味,那么固执鄙夷

4、真正的通史则是一种十足的浅薄。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讽刺拿破仑的一句话:“他就像个孩子,拉着车里的绳子,还以为是自己在赶车。”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在各种行业,闻道有先后,志趣有异同,术业有专攻,才力有大小,每个人都只需循着自己的方向去,量力而行,各司其职,看到不同路径和观点也应该宽容理解,择善而从,而不是死扣自己立场一味否定。第三,现存的通史作品都是有缺陷的。一般都认为正史中只有“前四史”堪读,其它都是“断烂朝服”,王先生说,仅有《史记》才好,其它“三史”的“官家气”太重,“经学味”太浓,失去了“成一家之言”这一条,失其一则三者俱失。以“三点”定完美中国通史的基调

5、是王先生与太史公之间的通感默契,其中有对于中国历史的科学把握、细腻体验、悉心分析,更有很浓烈的个人诉求与认同,也就是主观性。拿它来做标准,即使不说牵强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时代差了两千年,其间变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观念。现在看《史记》当然是有缺陷的,比如以神话传说入史就值得商榷。王先生详细列出了民国时的三部通史,一部是吕思勉先生的,一部是钱穆先生的,一部是张荫麟先生的。吕先生静室专修,成通史重典章制度沿革;钱穆先生被誉为有近乎自恋式的本位文化情结,成通史重文化的勾连(我第一次读《国史大纲》时看到钱先生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变化都是因为士人没有做或者做了什么,做好和做坏,我是无法接受的,之后也试着去

6、理解过,但还是转不过弯);张先生才大志高,不幸英年早逝,遗书未竟,也留下一份遗憾(他的书我没有读过,听王先生特别指出,应该是最值得推广的)。我倚着自己理解王先生的感觉,把这三部书归为一个系统,也就是“一家之言”系统,在这个系统之外,是我们最熟悉的另一个系统,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通史系统。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

7、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虽然它目前占据着教科书和主流史学意识的位置,但它本身是脆弱与反动的。这个系统(应该是)从夏曾佑开始,中经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定调,再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之后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最后由郭沫若完成,现在繁衍出各级教科书体系。内容就是以线性人类社会发展轨迹来著述历史,主要是以五大社会类型来构建,试图从历史中找出规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