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

ID:17073041

大小:41.1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27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_第1页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_第2页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_第3页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_第4页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明确了殷商民族起源与燕国的关系以后,就可以对殷商民族的创始进行更前一步的追溯,同时对于殷商民族文化上的若干特点以及商末周初燕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有更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了。商人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见于《竹书纪年》、《易经》和《楚辞·天问》等书。商人的女始祖简狄为有娀氏女,这个有娀部落应该就是有易。娀即戎,戎与狄、翟义同,所以有娀也可称为有狄,《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有娀即写作有狄。由此可知简狄的名字中“简”是其名,“狄”是其姓,也就是其所在部落之名。而狄、易二字古代音同可以互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以

2、及《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中所载齐桓公大夫易牙,《大戴礼记·保傅》、《法言·问神》、《论衡·谴告》记作狄牙。《说文》中逖字或体作逷,惕字或体作悐,均以狄、易互通。简狄之狄,《史记·殷本纪》及《楚辞·天问》作狄,司马贞索隐及《路史》注作易。索隐说:“旧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逷,吐历反。”颜师古也作逷。《稷契考》又作逖,《淮南子·坠形训》又作翟。数事都可证明简狄母家的有娀正是王亥后来活动的有易。有娀的地望,张守节正义据《史记·殷本纪》“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的记载,认为鸣条在蒲州安邑西,则有娀之虚也应在蒲州,但此

3、有娀之虚与夏初有娀的居处当非一地。《淮南子·坠形训》说:“有娀在不周之北。”不周为山名,《淮南子·天文训》中载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著名故事,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关于不周山的所在,诸书多不载。高诱注曰:“不周山在西北也。”《淮南子·坠形训》又说:“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可知不周山在北方,且与幽都为近。检《山海经》,先后两次记载有不周山之事。《山海经·西山经》长沙之山及泑水“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左囟右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

4、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泑泽《水经注》谓即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似此则不周山与有娀的地望更远在西北的新疆,尤不可信。疑所谓不周山在西北,应指太行山麓的北端,泑山、泑水、泑泽之泑从幺,负子之子为殷商子姓之子,均与华北平原北部众多商族的同姓方国背景有关。长沙之山可能是长氏方国和沙丘台,而不周山则很可能就是后来的中山。郭璞注不周之山曰:“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中山,《山海经》不载。战国时有中山国,即春秋

5、时白狄所建鲜虞国,都城在今河北正定北。春秋时,鲜虞与晋国往来征伐,互有胜负。战国初,赵襄子灭中山,中山武公又复兴。魏文侯再灭中山,中山桓公又复兴,自顾迁都灵寿。直到公元前296年,赵主父(武灵王)才最后灭亡中山。中山抵抗赵人的攻伐,“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表现十分英勇,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擅长冶铁和制造金属器物。鲜虞的都城在今河北正定北,中山桓公的故城在今河北定县,灵寿在今河北平山三汲乡。在鲜虞、中山周围还有几个较小的白狄国家,在南面的是肥国,都城一说在昔阳(今山西昔阳),一说在肥累城(今河北藁城西南)

6、。在东面的是鼓国,都城在今河北晋县。在北面的是代国,都城在今河北蔚县。中山国中的重要城邑,有中人和井陉。中人在今河北唐县西北,赵伐中山、中山伐燕都曾大战于中人,裴駰集解引徐广曰:“中山唐县有中人亭。”《括地志》说:“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

7、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时鲜虞国之中人邑也。”井陉为中山国西太行山上的要塞,又称井陉山、井陉口,唐称土门。《穆天子传》“天子猎于铏山”,铏山即井陉山,注曰:“燕赵谓山脊为陉。”宋白《续通典》说:“镇州石邑县有井陉山,甚险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说:“井陉之口,赵之西界山险道也。”又说:“自太原使中山,经井陉之道。”中山与井陉的得名,都是由于山形独特。中山的得名,《水经注》、张曜《中山记》、杜佑《通典》都说是因为山在城中,“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中山虽

8、为城邑名,但仍由山而来。井陉的得名,胡三省说:“陉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四方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从字义上说,铏山的铏本义亦为平,是则井陉山的山形是山峰平坦,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