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

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

ID:17081476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7

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_第1页
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_第2页
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_第3页
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_第4页
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乡村医生麻风病培训教材  一、简史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至少已流行了二千多年。全球均有流行,公认麻风病以往在印度和中国流行最为严重。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成为引起畸残的一大原因,曾长期被视为“不治之症”,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即着手研究麻风病的防治问题,相继提出要“积极防治”、“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防治策略,确定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制订了《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麻风病治疗方案》、《麻风病临床治愈暂行标准》等9个技术方案。医学教育网`搜集

2、整理1981年,还提出了”力争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制订了”全国麻风防治管理条例“和3个技术方案。在防治策略上实现了”四个转变“,特别是加强病例发现和普遍推广联合化疗,大大推进了我国的麻风病防治进程。  5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几代麻风病专家、广大麻风病防治和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我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在省(市、区)或地(市)水平均提前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消除麻风”指标。按照比世界卫生组织严格10倍的我国标准,2000年,全国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县(市)已达

3、90%.  二、流行病学   1. 流行过程麻风病是由麻风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余年,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病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个体三个环节,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 2. 传染源—主要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多菌型(MB)患者,其皮肤及粘膜损害处含有大量的麻风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 3. 传播途径—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或经飞沫传染,其次为间接接触。 4. 易感个体—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

4、。 5. 自然因素—指气温、湿度、紫外线的强度等。 6.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卫生状况、文化教育、人口流动、交通状况、风俗习惯等。  三、病原学  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体,简称麻风杆菌和麻风菌,其分类学上属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是分枝杆菌中惟一能侵犯人和动物神经组织的病原菌。自1873年汉森发现麻风菌以来,迄今已有130多年,体外人工培养迄今仍未获成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用麻风菌接种小鼠低温部位足垫(27-30℃)皮下,可出现明显生长,并能传代。麻风菌对数期生长世代时间需11-13d,而一般细菌增殖一

5、代仅需时20-30min,而同属于分枝杆菌的结核杆菌约需18-20h.因此,麻风病潜伏期较长与其病原菌生长速度慢有关。  环境因素对麻风菌活力有明显影响。麻风菌经紫外线照射30-60min,或经日光照射2h即完全失去活力;麻风菌悬液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至24℃)条件下保存两周,活力即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在60℃,10-30min即完全失去活力。  四、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麻风病的症状  潜伏期——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

6、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自细菌进入人体至发病的期间称潜伏期。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年,长者达10年。麻风菌进入体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多样化的,涉及临床各科。然而皮肤及周围神经的症状及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别的主要依据。  皮肤症状——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

7、都具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原发性损害的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和疱疹等及继发性损害的毛发、萎缩、瘢痕、角化、溃疡及鳞屑等。  神经症状——麻风菌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性。几乎所有的麻风病人迟早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且皮肤损害与神经损害是互相关联的。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麻风神经损害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所致的损伤,其次是麻风菌侵入后炎症细胞的浸润。引起的组织充血、水肿和压迫,导致病理性损害加剧。表现为神经粗大、神经脓疡与钙化、神经纤维化、神经功能障碍。  (二)麻风病的分类  五级分类法是以光谱概念来分的,即在免疫力最强的TT和免疫

8、力最弱的LL麻风之间,存在着很多免疫力和稳定性不同的界线类麻风。从TT、BT、BB、BL到LL,像一片连续的光谱,各型类麻风之间是连续移行,可以演变。  (三)临床表现  TT型麻风的皮肤损害—皮损局限而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