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

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

ID:17098213

大小:1.61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27

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_第1页
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_第2页
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_第3页
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_第4页
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_猿猴盗妇_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_陈志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猿猴盗妇”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陈志勇内容提要:“猿猴盗妇”故事经历了两汉六朝逸事实录、唐代文人遐想、宋元明道佛宣教三个阶段,充满着“玃氏”群落、异兽“白猿”的文人想象及佛道争胜的宗教意味。这一故事成为我国古代文人书写和宗教言说双重叙事模式的经典个案。关键词:猿猴盗妇民间故事文人想象宗教叙事古代文人往往津津乐道于民间各种“猿猴盗妇”故事,诚如钱钟书所指出的:“猿猴好①人间女色,好窃妇以逃,此吾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者也”。在人类学学者眼中,这类题材更多体现为上古边民对“猴”图腾的崇拜或始祖信仰,但笔者在对中国古代“猿猴盗妇”故

2、事进行全面梳理后,发现这一故事充满着文人对异兽“玃”的翩翩想象。两汉六朝时期“猿猴盗妇”的记录,发生地多在四川等西南高山地区,于是产生了文人对边地玃裔群落(玃族)的想象描述,次之激发了文人对异兽“玃”之物种属性的想象建构,尔后因“玃”的神力而将之异化为“猴精”。文人的想象,丰富了中国古代”猿猴盗妇”故事的版本流传,但有意思的是在宋代后,“猿猴盗妇”故事逐步偏离了文人异兽想象的轨迹,被注入了浓厚的宗教意味。本文将从宗教史与文学史相结合的角度,对“猿猴盗妇”故事系统进行梳理,探讨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对“猿猴盗妇”故事流变的双重影响。“猿猴盗妇

3、”故事的流变“猿猴盗妇”故事的流变经历了两汉六朝逸事实录、唐代文人遐想、宋元明道佛宣教三个阶段。两汉六朝时期,各种文学艺术形式重在通过实录将人猿杂交故事构建为地方风土传说。汉代焦延寿《易林》卷一“坤之剥”载:“南山大玃,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独宿。”“媚妾”乃美妾也,指明大玃喜盗的是美女,其好淫之性昭然。但文中笼统地指出发生地点是“南山”。“猴玃盗妇”题材在汉代蜀地画像石中频繁出现,揭示“南山”或即西南边地。在四川新津出土的多幅汉代崖棺画像中有两幅与玃猴盗妇内容相关(图1和图2)。图1四川新津崖墓石棺画像拓片图2四川新津崖墓石棺画像拓

4、片①钱钟书:《管锥编》(二),第54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117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2期图1中有四个形象,最左边是一个猴子模样的形象身上背负着一个女人向山林逃窜,女人长长的袍裾拖在身后,后面则有两个人紧紧追赶,接近猴子的一人挺剑刺向它。图2也有四个形象,两个人在攻击一只猴子,身穿宽大的袍服的一人持剑刺向猴子的左眼,猴子呈跌倒状,紧跟其后的另一男子,右手高扬一根木棒,左手拿着一种带有斜纹的物体,疑似狩猎装猎物的竹笼。而图的左边,形象地画有一位藏于山洞中的妇女。又据四川乐山市文化局唐长寿《汉画“玃盗①女”图补说》一文的介绍,他从台

5、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石刻画像拓本目录》中见到一幅“新津石函画十一”(图3)。该拓片只存右半部分,画上一“猿”举起右掌,一妇女则坐于山洞图3四川新津石函画十一中,明显也是一幅猴玃盗妇题材的画像。在以上三幅画像之外,美籍学者巫鸿《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一文介绍,在乐山②和内江也各发现一处“猿猴盗妇”主题的画像石(图4和图5)。图4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画像拓片图5四川内江石棺画像拓片图4中,一只猴子受到后面两人的攻击倒地,扭头回望藏身之所,所望之处有女人模样的人呈观望状,并作出稍弯身伸出双手搀扶的姿态。图5因长期裸露在外受风

6、雨侵蚀,图像较为模糊,但隐约可见,一只猿猴遭到持剑男子(后面还有人一起在追赶)的攻击而逃窜,在它逃奔的方向有一座屋宇,屋中有两个女子正相对而坐,似在对酌饮宴。以上五通画像石的遗存说明,“猿猴盗妇”故事确实是成都地区一种画像主题,在汉代③为当地人所习见。约在四川汉代“猿猴盗妇”画像石出现一个世纪后的270年,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卷三“异兽”对这一题材首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马化”,①唐长寿:《汉画“玃盗女”图补说》,《四川文物》2009年第2期。②巫鸿:《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

7、”画像》,载郑岩、王睿编《礼仪中的美术》,第188~189页,三联书店2005年版。③关于四川这些画像石的年代,据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190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和唐长寿《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第57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考证,当出现在2世纪中晚期。故之时间定为汉代,大致无误。又,据巫鸿对全国的汉代画像石作整体考察,发现其它地方的画像石尽管也有猿猴形象,但这些猿猴是作为一种华堂高屋上的吉祥物出现的,没有像四川一样具有“白猿传”画像中的叙事性要素(见《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郑岩、王睿编《礼仪中的美

8、术》,第190页,三联书店2005年版)。118论“猿猴盗妇”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或曰“猳玃”。伺行道妇女有好者,辄盗之以去,人不得知。行者或每遇其旁,皆以长绳相引,然故不免。此得男女气自死故,取男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