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

ID:17135268

大小:7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_第1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_第2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_第3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_第4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发病机制 临床过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过去的十余年间,人们对HIV的分子生物学复杂性、HIV感染后的临床过程及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众所周知,HIV在AIDS的发生及进展中起主要作用。表现在感染后的T细胞每天可复制产生1010病毒粒子[1,2]。原发性HIV感染中,病毒血症导致病毒播散至淋巴器官,使淋巴器官内的微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免疫系统再生能力严重受损

2、。由于免疫系统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故引发慢性持续感染状态,导致显著的免疫抑制。本综述旨在讨论HIV发病机制中,淋巴器官、病毒共受体(corecepter)、病毒嗜性、病毒超抗原及病毒分子的作用。1 HIV感染的临床概况1.1 HIV感染的过程 大量感染HIV人群的诊断与治疗,已使人们对HIV感染的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见附图)。通常可将HIV感染分为三个阶段,即:①原发感染;②临床潜伏期;③AIDS阶段。附图 典型的HIV感染和临床症状进展1.1.1 原发感染 HIV初次感染3~6周内,大多数患者(50%~70%)表

3、现出急性类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此期间,可检测到高水平的病毒血症。随后,大约在感染后1周至3个月出现拮抗病毒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随着HI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出现,病毒血症在急性综合征消散后的数周至数月内显著改善或消失。然而,这种免疫反应显然不能长期完全抑制病毒复制。所以,即便当血浆病毒血症及HIV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

4、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mRNA难以检测到的时候,HIV依然在淋巴结内长期复制。1.1.2 潜伏期 初次感染HIV后,大多数患者进入长达数年的临床潜伏期。在此期间,几乎所有患者都出现免疫系统的逐渐恶化,这主要反映在外周血CD4+细胞的耗竭,而患者通常很少出现临床症状。1.1.3 AIDS阶段 此阶段的特征是,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恶化,最终进展到持续存在的全身综合征和(或)

5、机会性感染状态。此时出现的免疫抑制也是初发感染时病毒播散及入侵淋巴器官之后一系列免疫反应的最终结果。1.2 HIV感染个体的临床分类 由于个体差异及HIV病毒的变异,HI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根据临床进展不同,HIV感染个体可分为以下3类。1.2.1 典型进展者 大多数HIV感染后个体(80%)经历疾病进展的典型过程。该过程包括一个最长可达8年的临床潜伏期。HIV感染的数周后,患者病毒血症减弱,同时伴随抗HIV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病毒清除与外周血出现抗HIV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型限制型CD8+细胞毒性T细胞

6、(CTLs)最密切相关[3]。CTLs是HIV感染潜伏期对抗HIV的免疫反应中的主要淋巴细胞,并在清除感染细胞及控制病毒数目中起主要作用。此外,HIV特异性抗体在病毒清除方面也起一定作用。但是,该抗体不能中和HIV,对于出现的HIV变异株更是无能为力。  目前已发现病毒特异性CTLs对于急性感染病毒的清除及持续性感染的控制都具有一定作用。感染早期,CTLs的出现与病毒血症的消散有相关性。HIV感染长期不进展的患者表现CTLs高活性。HIV-1特异性CTLs能够识别病毒结构基因产物(Env,Gag,Pol)及调节基因产

7、物衍生的病毒抗原。由CTLs定义的表位以Env,Gag,及Nef蛋白为特征。除介导细胞毒性反应外,CD8+细胞还可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抑制病毒复制而控制HIV感染。目前已发现由CD8+细胞产生的抑制因子包括MIP-1,RANTES和IL-6。这些因子的发现,在HIV的研究领域中关于病毒受体及共受体方面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随着病程进展至AIDS期,免疫系统被广泛激活,这主要反映在血浆noepterin、可溶性白介素受体、可溶性CD8、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释放。就目前动态监测结果分析,IFNγ在病程早期出现峰值

8、。有人认为,细胞因子模式从Th1型(IL-2、IFNγ)向Th2型(IL-4、IL-5、IL-10)转换。然而这一点目前尚有争议。随着病程进展,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都随着疾病的进展而严重削弱,导致细胞因子生成减少。通常状况下,CD4+细胞计数>500个/μl的个体没有临床症状,而CD4+细胞计数<500个/μl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全身症状。进展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