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

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

ID:1723678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13

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_第1页
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_第2页
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_第3页
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一班吴明20420102201328摘要:孔孟都是儒学大师,孔孟思想也使中国人津津乐道,也早已似乎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一张很有力的名片。本文主要是从人格、仁与仁政、具体的施政三方面浅析孔孟思想以及孔孟本人的差异,使孔孟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使孔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关键词:孔孟思想差异人格仁仁政具体的施政正文:孔子、孟子这两位儒学大师,虽然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思想及个人品质却使无数华夏儿女为之着迷,甚至如今,孔孟思想已穿越大洲大洋,俨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2、混为一谈,不了解孔孟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其实就像施蛰存所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一、人格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激进。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历经磨难,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不仅如此,孔子也善于、肯于向别人请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是真实的写照。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

3、,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就像《论语》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季子享用天子规格听音乐时,他也会说“士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倾向激进,并强调“格”、“气节”。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孟子初到齐国,期望以有病为托词,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前来召

4、见他,孟子辞以疾,不去朝见。次日却出吊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前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依然不去,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2)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

5、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二、仁与仁政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体系,仁分为成德之仁和为政之仁两个方面:成德之仁要求个人在爱的基础之上,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实施以忠恕为核心的方法

6、体系以塑造个人的完美人格;为政之仁就是把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以周礼为落脚点,通过正名回复周礼。成德之仁是出发点,为政之仁是目的。成德之仁主张仁的核心精神是“爱”,“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譬如,“颜渊问仁,子曰,仁者爱人”。(3)孔子还主张仁是一个全面的道德规范体系,孝悌在孔子那里,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是其他道德的出发点和基础。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孝悌之外,孔子还提出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道德规范,表现的最集中最直接的就是恭宽信敏惠这五个方面。除了“仁”之外,孔子还提出了不仁的表现,如:“巧言令色

7、鲜矣仁”、“非其鬼而祭之,谗也”、“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等等。(5)另外,在孔子的“仁”的思想中,“忠恕”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指自己要竭尽全力,不可半途而废,恕,就是自己要移情于他人。“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6)孔子的为政之德主要表现为把执政者的个人道德看做为政的起点、执政方式上要求道德的手段、执政效果要符合道德、要求通过“正名”以恢复周礼。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

8、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他的仁学思想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