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

ID:17383572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30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_第1页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_第2页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_第3页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_第4页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纪新《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梁庭望《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观》[李晓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3]和《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国文学史之结构》[刘大先《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周建江《“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学史观”建立并确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若干问题》[罗宗宇《观念与方法: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学理性阐释二题》[8]从方法与观念的互动性角度着眼,指出跨文化研究的比较法、文化地理学法等诸多方法都应纳入到“多民族文学史观”打量的视野。此外还有曹顺庆、付品晶《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问题》[9]、李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10]、德吉草《文化多样性视野下

2、的藏族母语写作》[11]、安少龙《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看“花儿”研究》[12]、唐启翠《叙事的再叙事:多民族史观下的“五方之民”》[13]等。 欧阳可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历史哲学基础》[17]指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较少地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实。而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文化存在放到历史哲学的基础层次上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说明少数民族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所具有的多重价值趋向,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人类精神哲学的思考上,从而建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逻辑起点。鲜益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的移植与本土的实践》[18]梳理了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从照搬、移植西方相

3、关理论到自觉的本土实践的过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存在形态,使得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正转向立体的人类学策略。樊星《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论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与思考》[刘大先《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24]王亚斌《论少数民族文学的身份建构》[25]何小平、吴兴旺《论当代湘西作家群文化阐释视阈的现代性选择》[34],涂鸿《超越传统中的诗性追寻——论重庆市当代民族文学创作的言说方式》[35],张华《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叙事方式之探索》[36],郑靖茹《“西藏新小说”的兴起与终结》[37]从不同的层面分别对湖南、重庆、新疆、西藏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探讨。李永东《

4、戏剧家族与家族的戏剧性解体――解读满族作家叶广芩的家族小说》刘亚虎《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典型型式及人文精神》[71]则罗义群《苗族神话思维与生态哲学观》[72翟鹏玉《壮族花婆神话与“道法自然”的生命诗学》[73]王菊《归纳自我与想象他者:族群关系的文学表述——“藏彝走廊”诸民族洪水神话的人类学解读》[74]刘亚虎《欲望与思维——南方民族神话萌生的心理因素》[78《支配与和谐——南方民族与自然关系神话中的深层意识》[79] 史诗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中国史诗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展开。朝戈金《国际史诗学术史谫论》[116]选取了在其漫长的研究过程中较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学说的轮廓,探讨了“

5、口头程式理论”的形成、“伦敦史诗讲习班”的持续举办及《口头传统》(OralTradition)学刊的面世,最后又介绍了我国史诗研究史。尹虎彬《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117]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正在突破东西方文明的藩篱,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古典诗学的史诗范例和诗学范式,正在由主流话语变为一家之言。郁龙余和李朗宁发表的论文《从史诗资源大国到研究强国——中国史诗研究的发展之路》[118]提出,我国史诗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发展目标,中国史诗研究受西方中心论束缚严重,史诗研究中第三者的必要参照缺位。刘森林在《从“史诗”与“浪漫诗”的对接看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改造》[11

6、9]中针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试图以浪漫诗(浪漫化)的方式整合离散化的社会生活、遏制虚无主义的理路,马克思引入英雄史诗的维度,继承了德国早期浪漫派对问题的思考,并以新的答案或方略提升了问题及其意义。而刘立平《缺类现象的背后:中西史诗文类之衍变》[120]指出,中西史诗文类的衍变反映了中西文明起源、诗学思想和神话等方面的不同差异。郎樱《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121]一文认为,史诗田野工作及学术研究也逐渐规范化,但史诗传承困境又为史诗田野工作及史诗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1]《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民族文学研究》2

7、008年第3期。  [3]《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4]《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6]《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7]《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8]《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0]《民族文学研究》200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