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补气活血法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doc

扶阳补气活血法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doc

ID:17416801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31

扶阳补气活血法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doc_第1页
扶阳补气活血法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扶阳补气活血法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扶阳补气活血法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益气活血针剂老年病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2005-01—2007-06,笔者采用扶阳补气活血法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并与眩晕停、西比灵加谷维素治疗38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78例均为本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平均74岁;病程6日~8年,平均5.62年。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60~83岁,平

2、均72.5岁;病程7日~9年,平均5.28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神经病学》[1]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确诊。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1020664)30mL、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兴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517)500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2对照组眩晕停25mg,每日3次

3、口服;西比灵胶囊5~10mg,每晚1次口服;谷维素片20mg,每日3次口服。眩晕严重者可常规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3疗程及其他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并随访观察6个月。  1.4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治愈:眩晕完全消失,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随访观察6个月无眩晕发作;显效:眩晕明显减轻,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明显改善;有效:眩晕有不同程度减轻,但TCD复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所改善或无改善;无效:治疗

4、观察期间眩晕仍有发作或无改善,TCD检查无变化。  2结果  治疗组40例,治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38例,治愈11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  3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变为基础,导致小脑下动脉、迷路动脉、内耳动脉的血流下降,缺血缺氧而引起[3]。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多由虚、瘀、风、痰等多因素致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即无虚

5、不作眩,常见于老年人。中医学认为,人体以阳气为本,阳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血行之功,阳气充足,人体的功能旺盛,气机通畅,血运正常,清窍得养,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就能正常地运转。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阳气虚衰,或素体阳虚,阳气不足,劳累过度,或嗜食生冷寒凉,或病后滥用抗生素,或起居失调等导致阳气耗损。阳气不足,其温煦气化、推动血行功能失常,气机失调,血行不畅,清窍失养,眩晕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心悸、乏力、汗出、肢冷、恶心呕吐等一派阳气不足的征象。笔者认为,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机主要是阳气

6、虚损,瘀血阻络,清窍失养。治宜扶阳补气,活血化瘀。参附注射液由人参、附子制成,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主要用于阳气暴脱或阳气虚弱所致包括眩晕在内的诸证;血塞通注射液由三七提取而成,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之功,主要用于瘀血阻络证。两者联合,共奏扶阳补气、活血化瘀之功。用药后阳气得复,清阳能升,脑络通畅,清窍得养,从而起到治疗作用。附子温肾扶阳;人参大补元气;三七活血化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附子能扩张血管,抗凝血,抗血栓,抗缺氧,增强血流动力及流量,使全血黏度、红细胞沉降率速度均显著降低[4];三

7、七主要成分三七总皂甙,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并增加脑血流,有抗血栓、抗凝血作用[4]。参附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脑供血不足和缺氧的情况,从而使眩晕症状得以迅速消除。观察结果表明,应用扶阳补气活血法,选用参附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黄如训,梁秀龄,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5-1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

8、24-27.  [3]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  [4]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00-603,1148-1151,1290-1293.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