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ID:17450539

大小:264.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31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_第1页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_第2页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_第3页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_第4页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标准的附录)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B.1引言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B.2术语与符号B.2.1术语B.2.1.1耕作制度(farming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B.2.1.2种植制度(cropping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B.2.1.3养地制度(soilmanagement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B

2、.2.1.4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farming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B.2.1.5复种(seguential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B.2.1.6间作(rowinter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B.2.5混作(mixedinte

3、r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B.2.6套作(relay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B.2.2符号B.2.2.1—表示年内复种B.2.2.2‖表示间作B.2.2.3/表示套作B.2.2.4→表示隔年B.3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B.3.1全国耕作制度分区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见表B1)。B.3.1.1一级区间主要反映水热条件与大的地形地貌差异。B.3.1.2二级区是在一级区基础上的

4、进一步细分。69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B.3.1.2分区根据1998年行政区划,分解到县级。B.3.2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根据耕作制度的面积比例以及发展前景,确定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见表B2)。B.3.2.1标准耕作制度表征一地区的典型作物组成、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B.3.2.2标准耕作制度的作物一般为粮食作物,面积比例超过50%。如果某地区没有一种耕作制度的比例达到50%,则确定较为重要的几种耕作制度(种植面积比例之和超过50%)为该地区的标准耕作制度。B.3.2.3为突出粮食作物以外的经济作物或其他具有地区特色农作物的地位,特规定若其种植比例超过10%,也做为该地区标准

5、耕作制度。B.3.2.4有些地区标准耕作制度因不同地貌及水旱条件(水田与旱地)而不同。B.3.3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使用方法B.3.3.1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县级行政区选择对应的二级分区。如漠河县为I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B.3.3.2在表B2中找到对应的二级分区,选择标准耕作制度,如I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的春小麦、春大豆。B.3.3.3所选标准耕作制度(一种或几种)为当地有发展潜力,并被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是该县的标准耕作制度。具体到某一地块,则需根据当地的习惯、热量差异、水旱条件、山地丘陵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等确定该地的标准耕作制度(如

6、豫西山地丘陵区根据海拔进一步确定一种标准耕作制度),或分别按所选耕作制度计算作物生产潜力,折算为标准粮,产量最高的一种为该地块的标准耕作制度。B.3.3.4对部分小地形地区,若当地气候与所列气候条件不符,应根据当地气候进行修正。具体方法为:B.3.3.4.1熟制:确定熟制主要以热量条件为主,≥0℃积温4000-4200℃.日为一熟带与二熟带的分界线,≥0℃积温5900-6100℃.日为二熟带与三熟带分界线。B.3.3.4.2作物与作物组合:以当地普遍使用的标准耕作制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依据,根据表B3调整作物或作物组合,当地的积温与降水须超过复种方式对水热的要求。69农用地分等

7、定级规程表B1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二级区省县备注I.东北区I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自治县牙克石市阿荣旗扎兰屯市扎赉特旗黑龙江漠河塔河呼玛黑河市孙吴逊克伊春市铁力市嘉荫I2三江平原长白山地区黑龙江鹤岗市萝北绥滨佳木斯市汤原桦川桦南富锦市同江市抚远依兰七台河市勃利双鸭山市集贤友谊宝清饶河鸡东密山市虎林牡丹江市林口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东宁绥芬河市鸡西市吉林蛟河市桦甸市延吉市敦化市安图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汪清珲春市白山市抚松靖宇江源临江市长白通化市辉南柳河通化集安市I3松嫩平原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