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

ID:17472943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2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_第1页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_第2页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摘要】组胺H1受体拮抗药是抗过敏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  【关键词】抗组胺药    抗组胺药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止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组胺、抗组胺药及其分类  1.1组胺是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胃肠黏膜层与神经组织中也有较大量的组胺。在寒

2、冷、烫伤、外伤、毒虫咬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破坏或发生变态反应时,会导致组胺释放。组胺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引起腺体兴奋、非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血管平滑肌松弛。组胺受体分为两类,一类称H1受体,与组胺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非血管平滑肌收缩等有关,另一类称H2受体,与组胺的刺激胃酸分泌作用有关。  1.2抗组胺药在结构上与组胺相似,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而阻断其对外周组织的效应。抗组胺药为H1和H2受体拮抗药,前者主要用于治疗因组胺释放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用于治疗枯草热,缓解荨麻疹和瘙痒,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的水肿,辅助肾上腺素对抗过敏性休克,后者

3、仅选择性对抗菌素胃酸分泌,用于消化性溃疡。  2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分代及作用特点  2.1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即指传统的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且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疗效可靠,但因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且作用时间短,口服2~4次/d,影响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代表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等。其中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还兼有抗另一致敏递质5-羟色胺的作用。  

4、2.2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  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主要是为了克服第一代的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而产生的,大多不具有脂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故又被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此类药最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抑制作用轻微,且多数为缓释长效制剂,口服1或2次/d,给患者服用带来方便,但具有心脏毒性的不良反应。其代表药有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2.3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自从发现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心脏毒性后,国外很快就上市此类药物的替代品-非索非那定和诺司咪唑,国内也有地氯雷他定生产,这些替代品即为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

5、,其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不会造成心脏组织的损害。  3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3.1中枢抑制作用3  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中均有H1受体,前者与警觉有关,后者与过敏反应有关,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脂溶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故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结合引起嗜睡。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与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重要区别就是大多无中枢抑制作用,不引起嗜睡,但是,这一作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临床实践表明,几乎每一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都有出现嗜睡的可能性。例如,有些研究发现西

6、替利嗪在每日5mg剂量时,部分患者就可出现嗜睡反应。阿司咪唑动物实验证明,当用低剂量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含量甚微,但用超大量时,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组织中阿司咪唑分布无关。其他新型抗组胺药也都有此规律,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多数人服用一定剂量的新型抗组胺药无困倦,少数人却可产生困倦。  3.2抗胆碱作用  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另一个主要不良反应。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有许多胆碱受体,胆碱受体的激动可使其释放化学物质,胆碱受体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所以对抗胆碱作用要一分为二;抗胆碱与抗过敏的协同作用应视为药理作用,抗胆碱引起的

7、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应视为不良反应。  3.3心脏毒性这是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文献记载,传统的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有奎尼丁样作用,可使QT间期(心室去极化和复极过程)延长。第二代抗组胺药由于广泛应用在一些先进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做得较好,使之及时发现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可引起心脏毒性,表现为QT期间延长,在此基础上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TDP是一种严重的心律紊乱,如果处理不当可发生室颤,甚至出现心脏停搏而死亡。1997年4月,美国FDA决定停止特非那定在美国市场的销售。  引起该不良反应的

8、原因有三点:①由其化学结构决定。此类药物大多只有在超剂量、长时间服用后才会引起心脏毒性,但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在较低浓度时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