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ID:17505716

大小:262.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9-02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学案附录一表达交流一、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范文1[品读范文]读书的艺术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1)(用优美的抒情句入手,描写读书的意境,引出“读书是一种艺术”的中心论点。)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

2、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先引用五柳先生的名言进行理论论证,再用排比的手法,来论证在不同的心境中读书都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自古以来,勤奋

3、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3)(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引用《礼记》中的名言,引用富有哲理的名句,运用历史上苦读的事例,来论证“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4)(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

4、三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来论证“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5)(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四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运用排比的手法,形成论据的并列式,来论证“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19-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5、必修四全册教学案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6)(运用比喻论证、排比手法,先论证“书是什么”,再过渡到“读书是一门艺术”,首尾呼应。)范文2[品读范文]文学,需要凝视“成功的文学创作,在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于凝视。”——汪曾祺(1)(运用题记诠释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亦浓亦淡的初春之意一下子笼上我的心头。我无声而叹:既然“看不见”,何以得知“细雨湿衣”?既然“听无声”,又何以觉察“闲花落地”?为何无形无声却

6、能感人至深?我想,那是诗人的心灵在默默地“凝视”着这不易察觉的春天。文学,需要凝视。(2)(运用因果分析法,引出“文学,需要凝视”的观点。)清新的笔风需要凝视。(3)(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还记得为“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而感动。月光如水,不安静的心灵无法感知它的存在。而张若虚却看到了,在他的笔下,月光的微粒清霜一般旋舞于空,又澈水一般与白沙相混融。这是怎样一种凝视啊,用一颗珍珠般的心灵映射着纯洁的月光,所以,月光才在清新的诗句里熠熠生辉,感动着千年之后少女的心灵。(4)(引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7、,通过分析意境法,从“清新的笔风”的角度来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犀利的笔触需要凝视。(5)(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不得不提起鲁迅的那一双眼。“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他紧锁眉头的生动刻画。那一双冷眼不再凝视自然风景,而是凝视中国社会和劳动人民。他冷观“看客”,透析众生,才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犀利批判;他纵览古今,横看中外,才得出“用过去与现在铁一般的事实预测未来,洞若观火”;他洞察历史,解读现实,才断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是他那一双无人能敌的眼,成就了鲁迅,成就了用笔做枪的文学战

8、士。(6)(引用鲁迅名言,运用排比手法,使论据形成并列,从“犀利的笔触”的角度来论证第二个分论点。)心灵的感悟需要凝视。(7)(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三个分论点。)论哲思,很少有人比得上史铁生。生死在常人眼中是无可言说的,甚至是避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